2010年初,萬眾矚目的成都市醫院管理局正式拋錨啟航。有關醫改,政府、民間各個層面均討論過無數次,但始終未能形成統一的共識,自然也就沒找到有效的方法。成都市醫院管理局的成立,似乎是可以透露出政府層面在醫改上破冰的意圖與決心。
總的來說,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本次成都市醫改的核心思想,莫非:“引入競爭”,也即放開醫療市場,引入民間資本,增加醫療供給,破解醫療頑疾。由此看來,從政府政策層面,以逐步進入醫療改革的深水區。若果真按照此一思路,循序漸進,相信不日必能化解醫改難題。
然而改革,總會涉及到既得利益群體利益的受損。在醫改這盤局上,最大的既得利益群體當屬于眾多公立醫院。若無法處理好公立醫院利益受損問題,則必然會導致改革會面臨諸多意想不到的阻力,甚至會導致改革舉步維艱,最終不了了之。所以,成都市醫院管理局的成立,目的就是為醫改保駕護航,清除障礙,是通過利用改革緩沖期的寶貴時間,如何幫助眾多公立醫院做強做大,以確保公立醫院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仍難可以與民營資本醫院進行抗衡,從而降低或化解改革中既得利益群體可能的改革阻力。
按照醫管局自我定位評估,概括起來就是四個詞:出資代表,改革推手,賣方市場,服務機關。一是出資代表,代表政府,以出資人身份負責醫院業績考核和國有產權監督,行使投融資決策權、院長選聘考核權,保障國有資產的安全。二是改革推手,指醫管局組織公立醫院制定改革方案,推動公立醫院進行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以此促進醫院的持續發展。三是賣方市場,指醫院必須用高質量的服務去吸引患者,醫管局將帶領醫院去拓寬市場、搶占市場,向人民群眾“銷售”優良的醫療衛生服務;四是服務機關,是指醫管局作為管理機關,將成為成都市15家市屬公立醫療機構的“服務部”。
但若能充分預測醫療市場放開后的“未來戰場”,反過來倒推出醫管局的定位,則不啻為不錯的補充。
公立醫院最大的優勢在于民眾對其的“信任”。在市場壟斷的前提下,民眾對公立醫院的“信任”多少有點被迫。所有的最好的資源都投入到公立醫院,除了公立醫院,民眾沒有其他選擇。一旦市場放開,充滿巨大利潤空間的市場,必然會遇到更加有野心的民間資本。這些有野心的資本必然會創造出是那些具備高度競爭意識民營醫院(與市場上現存的民營醫院截然不同)。在各種資源均不足的前提下,民營醫院要想生存、發展、壯大、超越,第一步棋必然是爭取客戶,通過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建立真正人性化服務模式,通過高效率的運轉、高效的資源利用,為患者提供更加低廉的醫療價格。第二步,必定是實現專業化提升。通過高資金投入,從公立醫院挖取領軍性人才;通過市場化的用人機制,從公立醫院或外部吸引更加年輕與具備潛力的青年進行中長期培育;通過利潤滾動積累,持續不斷的進行硬件升級換代。第三步,口碑傳播與民眾信任建立。通過持續不斷的改進與影響,傳播自己的理念與口碑,建立民眾對民營醫院的信任感。一旦形成品牌口碑,被社會大眾廣泛認可,則必將加速分流公立醫院的客流。第四步,模式復制與連鎖經營,民營醫院若能順利通過前三個階段,進入第四步,則會對公立醫院形成強大的競爭威脅。若公立醫院到此時才幡然醒悟,則悔之晚矣。
由此看來,醫院管理局的最重要的定位是如何幫助公立醫院贏得競爭,應從客戶的角度出發,強化自己的能力,持續贏得客戶的信任。只有客戶以及如何服務好客戶才是所有醫療機構真正應關心的事情。
【本文為明德管理咨詢公司醫藥行研中心原創,引用或轉載請注明出處。訂閱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