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7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下降的僅有1個,二手住宅價格同比下降的僅有4個,環比價格下降的也只占少數。從數據上看,目前價格仍處僵持狀態。同時,由于開發商堅持扛價,購房者出手謹慎,目前各地成交量均陷入低谷。
量跌價滯的局面既不利于房地產市場,也不利于宏觀經濟。交易量在低谷徘徊,房地產商不能及時回款,影響資金鏈,同時給銀行信貸造成風險。價格不動,交易量不升,老百姓的居住需求也不能得到充分滿足。而且,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也為經濟發展增添了不確定因素。打破這個局面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降價! 2008年底,房地產市場也曾陷入低谷,交易量在低位徘徊,加之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面臨困難,當時曾有人提出一個口號:買房就是愛國。號召老百姓通過買房的方式刺激內需,提振經濟,為國分憂。如今,面對樓市持續多時的量跌價滯局面,筆者建議,該房地產商降價“愛國”了!
讓房地產商降價“愛國”,因為愛國不能總是單向的。不管老百姓是出于愛國還是其他什么考慮,2009年上半年以來樓市確實走出了低迷,成交量大幅攀升,內需得以提振,如果按“買房就是愛國”的觀點來說,廣大購房民眾已經在用行動來愛國了。然而,“愛國行情”來之不易,房地產商卻并未珍惜。看到老百姓又開始積極買房,開發商立即取消前期的種種優惠,紛紛上調價格,甚至利用“多次開盤、小幅提價”的手段制造搶購氣氛。于是,我們看到,從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房地產價格出現一輪飚漲,一時間投機炒作氛圍濃厚,風險不斷積累,高企的房價也重新把很多買房自住的普通民眾擋在門外。為防范風險,保障民生,國家不得不開展一輪又一輪的嚴厲調控,而房地產商始終扛價不降,使成交量難以提升。從這個意義上說,老百姓愛國了,但開發商沒有。
讓房地產商降價“愛國”,還因為“量漲價跌”的局面對各方面都最為有利。這實際上涉及房地產拉動經濟的方式問題——房地產確實對經濟有拉動作用,但究竟是通過價格拉動,還是通過成交量拉動?自去年調控以來,總有人認為打壓樓市就會影響經濟發展,其實這里存在誤區。“房地產拉動”不等于“高房價拉動”。如果房價下降,讓大多數居民買得起房,促進交易量上升,這將能夠更好地帶動上下游行業發展,只不過是讓土地財政少拿點,房地產商少賺點,不會影響整體經濟。相反,如果房價過高,成交低迷,那么這不僅影響相關行業投資,而且房地產市場將逐漸擠出自住需求者,使樓市交易者中炒房者比例越來越大,買房只是為了轉賣,這反倒會削弱對家電、家具等行業的拉動作用。此外,高房價還對居民其他方面消費需求造成抑制,產生拉動內需的零和效果。而要想盡早實現“量漲價跌”,方法無他,唯有降價。想改善居住條件的人很多,只要房價逐步與居民支付能力對接,成交自然上升。至于“買漲不買跌”的憂慮,實無必要,現實中,各種商品從來都是說“降價促銷”,哪有“漲價促銷”的道理?
實際上,買房賣房都是一種純經濟行為,與愛國無關。房地產商看到成交量上升便開始提價,想多撈一筆,從經濟意義上說倒也無可厚非。同樣的道理,老百姓買不買房、在什么價位買房,也是一種純經濟行為,當他們覺得房價過高時,持幣待購就是很正常的事。可是,我們的一些官員和專家卻總想給老百姓的經濟行為賦予更多道德義務,“買房就是愛國”的觀點就是這樣。這些年房地產商追求暴利推高房價,為什么沒人說他們“不愛國”?最近樓市低迷、買賣雙方陷入僵持,連國務院常務會議都提出“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為什么沒人說“降價就是愛國”?房地產商作為實力雄厚的大企業,理應在經濟活動中比老百姓承擔更多的道德義務和社會責任,然而,現實卻恰恰相反,有些人積極保護房地產商的“企業自主權”,卻把道德義務讓老百姓扛,實在不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