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某大型零售企業召開店總以上干部全體會議。四百多人濟濟一堂,等侯公司董事局主席G的到來。據辦公室主任C透露,這是公司慣例,任何人不得遲到,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的會議指定位置。另一與會干部悄悄表示,他們都對董事長十分敬畏,內部同事這樣形容G老大在公司的地位,如訪問全國各地門店現場則為“主席出山,地動山搖。”
這是一家大型國企。中國的國企是一個非常微妙的體系,壟斷者多之,競爭性行業如零售則不多見,老總都是極有能力的人。
1月14日,黑龍江伊春市政府發布消息:光明集團家具股份公司前董事長馮永明因貪污7億多元被判死緩。昔日紅塔山董事長褚時健,1999年被判無期徒刑時已71歲,源起貪污174萬美元,許多同時代及稍后的中國民營企業家如王石等人都很尊重、同情他,紅塔山在褚治下18年,從虧損小廠發展到年利稅千億元的亞洲煙草巨頭,個人年薪卻不過區區20萬元,巨大的落差導致他“晚節不保”。
有更多的全國各地百貨大樓、供銷社等國營班子,幾十年來或改制或倒閉,原格局下做大做強的企業屈指可數。
國企大佬,多是政治家辦企業——伺候政府關系與公眾監督(如果有且有效的話),又要“抓資本主義的尾巴”——搞市場競爭活動。才會有G等人的不怒自威或“君威難測”,在內部迅速滲透、擴散、沉淀。級別銜接中,滑到了名與權的軌道;錢真的不多。
最近有個案例,較好地展現了企業到底要招什么樣的人,怎樣去招人,應聘者是怎樣的心態,相關匹配等模型解析。天津衛視求職類真人秀節目《非你莫屬》,主持人張紹剛及現場評委,與選手劉俐俐“意外交鋒”,呈現出不同階層間平等共識缺失的尖銳程度。
我看網上幾乎一邊倒的罵主持人,細看視頻,覺得情況有些復雜:劉俐俐是個戲劇性優秀矛盾體,既委屈也挑釁,既開朗也自閉,反抗如小困獸,有兩三分不妥處;張紹剛表現欠佳,越俎代庖好為人師情緒失控,若以專業精神論,有四五分不妥;58同城網總裁姚勁波相對包容,奈何后期場面失控,這是筆糊涂賬了。嘉賓們都是主流精英,其不容易得來的地位和面子,其實也是其軟肋和階級默契,他們早就不好玩了。說到底,雙方是不同世界的,導致雞鴨同怒。
實際上,電視秀場的媒介作用就像點燃干柴的那團烈火。冷靜下來看,那樣的事情基本上不會在現實里發生或如此持久。真實數據,有時也能“說假話”,一邊倒的輿論聲勢多是娛樂心態,更是娛樂名流們帶動的用戶情緒,關鍵對象的企業方老板或高管們發言寥寥,他們甚至很少上網。
試問:誰正經企業的招聘不是慎重、多方把關?更何況,大部分時候,彼此的第一感覺非常重要,有人說百人以內的公司員工必須由老板親自面試——看上去舒服,有眼緣,才有未來發展空間。
我問過5個在不同企業做中高管的朋友,無一例外,他們并不太喜歡那個劉俐俐-對,電視上、微博上的那個她。如主持人胡紫薇所說,“張紹剛這樣具有攻擊性的主持風格肯定是經過策劃的,但是在具體操作時他顯然弄混了逆向提問和人身攻擊二者的區別;劉俐俐顯然不是省油的燈,不管哪個公司不長眼用了這小姑娘應該會吃苦頭,除非聘人是專門為了測試作為老板的你多有涵養、人格閃亮;欄目火了。”
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下屬,何種類型的公司上下級關系值得借鑒,求職時怎樣表現自我?以我的個人經驗,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常常會隨著管理層級的上升而拓寬視野,追求的東西也會不同。
大型國企零售商高管,沾了權和名,其他干部享受到了系統優勢,他們自然會有些愿意交換和放棄的東西,自有其天地方圓與運行規律。參與討論張劉交鋒的,不過是借他人酒杯澆胸中塊壘,以弱勢群體、主持公道、將心比心代入劉之處境,管它三七二十一,先圖個痛快。
另一則相似。前幾天,南都漫畫《北大笑長雕塑》暗諷北大周其鳳校長諂媚領導。有網友同時擺出了兩張照片:一張是北大周校長接待某國家領導人時雙手合什,殷勤隨從的恭敬表現,領導人在前方龍驤虎步,隨行數十人;另一張是民國時期北大校長胡適與政要蔣介石,兩人并排在椅,談笑風生。眾人皆嘆胡之風骨,恨周之無骨。
有因必有果。這里的根本問題是:當下大學校長們以副部級為榮,以學生就業(如捐資回報母校)為己任,碰到大官自然連降七級,倒像是市井娛樂場所的服務生,他們大約是欽點的。沒有引以為傲的個人學術成就,更沒有偉大教授等師資為他背書,更鮮少有獨立、自強而書生意氣的年輕學生為校爭光,這樣的校長們若再不殷勤也不知道還能干點什么了。
而胡適之大儒,蔣先生愛才、敬學,附庸風雅,他們不聊政治,輕易不提校舍修繕,更不求其他政府撥款,在座只談文史、教育等,胡校長就是蔣校長(原黃埔)的“前輩高人”,蔣不會有架子,胡也從容。
說這些,背后都是“企業文化”和“老板/高管”喜好及員工、獨董的本事問題。
去年8月,在鄭州見某區域超市民企的老總劉,他們一行7人去住經濟型酒店,每人各自拿行李箱,隊伍很隨意。我的朋友F很熱情、周到,幫劉把箱子拎到了酒店門口,劉連聲稱謝還不甚適應。他的兩個中層干部說,劉總很隨和,7人3房,晚上一起聊天喝茶考察商業打撲克。民企要的是做事的人,錢不多,條件不算好,上司隨和及尊重是砝碼之一。有一次,我向劉問起他的前上司D,D其實下放成了他的下屬分公司的安徽黃山地區做老總,劉這樣說“D總暫時去開拓安徽市場了,那邊很難做,要資深的老總去,很辛苦……”
外資企業,對上司喊“老板”,直接匯報及接受考核。如可口可樂、家樂福等外資公司總部或區域辦公室,隔壁間的人常常是不認識的,他們也沒打算認識,一畝三分地非常明顯。
說一千道一萬,怎樣的上下級關系和職場文化,不能簡單復制或比較,存在即合理,其中零售民企優勢在可塑性更強、相對高效、有趣。最好的職場上下級關系,靜下心去,彼此尊重、磨合,就像你的鞋子,好不好最該問腳,外圍是否耐磨防水漂亮都在其次,別人的看法更是盲人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