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店長》2012年2月號
■連鎖店改造
便利店的定位“三位一體”
文|納爾森(香港)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青山
商品結構是顧客決定的,顧客和商品決定了店鋪,店鋪的各個要素,要與顧客的需求和商品匹配。如果沒有適合顧客的商品和位置恰當、舒適的店鋪,僅靠服務等因素也解決不了問題的。
營銷學最基本的問題:賣什么東西?在哪里賣?賣給誰?
根據長期的店鋪運營管理經驗,我認為這三個問題反映在店鋪經營管理上就是:什么樣的顧客、什么樣的商品、什么樣的店鋪。簡單來說,就是顧客、商品、店鋪的“三位一體”。
這個三位一體,是營銷學的根本,也是店鋪運營管理的根本。凡是運營管理好的店鋪和連鎖體系,一定是“三位一體”中的顧客、商品、店鋪得到良好匹配和協調。凡是運營管理不好的店鋪和連鎖體系,一定是這三者之間匹配出了問題。
有人說,服務也很重要!我不否認服務的重要。古人云:“人喚人千聲不語,貨叫人不請自來”。如果沒有適合顧客的商品和位置恰當、舒適的店鋪,那么服務也解決不了問題的。而且服務本身就是店鋪功能的一部分。
以下著重論述顧客、商品和店鋪這三者的關系。
商品結構是顧客決定的
我們每次在進行門店改造之前,發現委托方上上下下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商品結構有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在哪里,卻沒有人說得出來。
那么,這個問題的答案到底在哪里呢?
顧客!商品是為顧客服務的,不是因為我們喜歡,也不是因為別人在賣這些東西,所以我們也要賣。要找到顧客喜歡的商品,然后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價格賣給顧客。這就是商品經營的全部含義。
可是我們看到的實際情況呢?當我們問貨架上為什么有這個商品時,會有如下答案:
門店員工:供貨商送來的,采購采來的,不賣不行。
總部采購:別人也賣這個;供貨商有政策鼓勵。
高管:我喜歡這個。一定有像我一樣的顧客也會喜歡。
這些答案對不對?不能說全錯,至少代表了部分的事實。但是唯獨缺了一個主角——顧客。
我們希望聽到話的是:顧客很喜歡這個豆豉罐頭,這個商品在上周賣掉了10000個;購買它的顧客大多數是家庭主婦,它很受她們歡迎,因為可以做出和餐館一樣口味的豆豉魚。
但是幾乎沒有人這樣回答我們。
我們每進入一家連鎖企業之前,要求企業對自己的客戶群進行分析,填一些表格,但是企業卻填不出來,有的填出來了,但內容差強人意。這說明什么?說明在長期的商品經營過程中,企業就沒有仔細關注過自己的顧客及其需求。連給顧客“畫像”都做不到,那這些商品是依據什么采購進來的?商品打算賣給誰呢?
模糊的、不清晰的顧客群,必然導致不合理的商品定位和商品結構。一個社區便利店,紙尿褲可以達到83個單品,周圍又沒有婦產醫院,這個顧客需求是怎么來的?是對于顧客需求分析的結果嗎?
這樣的商品結構是臆想的結果,完全是憑空的斷定。
紙尿褲有沒有顧客需求?肯定是有的,但是達到83個單品,說明什么?說明基本管理流失,缺貨不補,暢銷品斷貨,商品陳列拉排面,有什么貨就賣什么貨,所以干脆連基本的顧客需求都不用思考和判定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某個產品確實有顧客需求。你沒有時,他會常常問起,但是你進貨回來了,卻又銷售不了。這個也是顧客需求的一種反饋模式。通常有三種原因:一是顧客本不打算買東西,故意挑你沒有的問;二是顧客有需求,但是需求不大,也不是必須的,不急著買,購買行為不會馬上產生;三是你進來的商品或者價格有問題,所以雖然顧客需要,但是不買賬。
所以,要仔細傾聽顧客的需求,從顧客的角度去考慮商品結構的問題。什么樣的顧客群,決定了什么樣的商品結構。
商品結構對于顧客的反向作用
我去一些超市看,特別是三、四級城市的超市,商品越做越低端:堆頭擺的商品都是1元、2元、3元。打開DM一看,里面的商品都在10元以內,我開個玩笑:“你們不是開超市的,是開十元店的嘛。”再一看,客單價非常低,銷售上不去。這樣你就不能有所抱怨了,賣什么商品,來什么顧客,這就是商品結構對于顧客的反向作用。
什么樣的商品結構,決定什么樣的顧客群。在任何地方,都存在消費水平低、中、高不同的客群,每個消費層次的消費者,也存在低、中、高端商品的消費需求。只是低消費水平消費者中對于高端商品的需求較少,對于低端商品需求較多。
如果你把商品價格帶定得很低,商品低端的就比較多,結果是低消費水平的消費者就來的較多,而高消費水平的消費者因為沒有滿足需求的商品,所以就光臨較少,最后甚至不光臨了。
低消費水平顧客的特點是光臨比較頻繁,但是客單價較低,基本屬于滿足剛性需求。高消費水平消費者的特點是光臨不頻繁,但是一次購買量大,客單價高。如果希望提高客單價和利潤,就要著眼于提高高消費水平顧客的消費比例。把賣場搞成10元店一樣,還埋怨銷售低,沒有毛利,那就是自己的不對了。
我們委托方的其中一家超市,面積1000平米左右,前天的銷售還是35萬,昨天卻掉到了28萬,我就很奇怪,打過電話去問我們的項目經理,經理解釋說:“前天以前我們做了一期吸引顧客人氣的DM,低價商品比較多,人氣很旺。昨天開始,我們上了年貨大街,把低價的商品撤掉了,所以顧客一時接受不了,還會有個過程。但是昨天的毛利比前天上升了很多。”我一查看數據,前天毛利9%,昨天上到16%,毛利額也大幅度增長。
過年了,該賺錢了。我們要引導顧客去消費高價值的商品,我相信,一兩天內,該店的銷售就會回升,而且毛利會很好。
如果把商品、價格等定得很高,就是要聚焦高消費水平的顧客或者低消費水平顧客的高端消費。
我看到有的系統便利店是學國外某家的,門頭都很像,商品結構就是休閑食品、飲料、報刊、煙酒,價格還定得很高,不管開在哪里的店鋪都是一個商品結構和模式。這樣就自己把自己的顧客群就限制死了,來客數和銷售自然不會高,利潤更無從談起。這種商品結構是把大多數顧客拒之門外的商品結構。
我們可以在門店里增加高端的商品,以提升超市對于高端顧客的吸引力,也可以在門店里增加新奇商品,并引導顧客消費新的產品,這也能增加我們的利潤增長點。這種消費引導,是商品對于顧客反作用的一個體現。
顧客和商品決定了店鋪
顧客定了,商品定了,是不是店鋪就很明確了?
華潤Ole'超市的店鋪很漂亮,商品檔次也很高,一眼看上去,都是洋文,光是那個紅酒柜,就很是讓人羨慕。但是顧客在哪里?Ole'所聚焦的高端消費的顧客在哪里?
有沒有這樣的顧客群?有!但是這個客群否能夠滿足和支撐Ole'的發展嗎?何況還有很多學Ole'的高端超市出現。我每次看到它們的店鋪和里面寥寥無幾的顧客時,就很想知道它一天的營運費用是多少?
人人樂早期的一些店鋪,我們戲稱之為“窮人樂”,燈光、設備、商品陳列,總是一種亂糟糟的感覺,但是人氣真的很旺。有很多的顧客就是喜歡這樣的環境的。我很欽佩這種店鋪和特殊氣氛的營造。
但是隨著店鋪環境不斷的改善,和沃爾瑪、家樂福越來越像,倒是缺乏了一種和其顧客相匹配的特點,所以人人樂店鋪現在匹配的是那些顧客,怕是自己也說不清了。
美美百貨在西安的門店,開在大南門外面,商品和店鋪的檔次不能說不行,但是那里卻沒有相應的顧客群。但是,急也沒有用,店開偏了,顧客群就要培養。結果呢?美美百貨等不到結果了,謝幕了。
有的店鋪,商品和顧客匹配很好,店鋪開的也是地方,就是店鋪管理得不好,服務不好,來的顧客留不住,總是得罪顧客。這還是店鋪和顧客、商品不匹配的問題。
有的店鋪開在縣城,商品對路適銷,與顧客匹配的好,店鋪管理稍微差一點,顧客也不是很挑撿服務,生意還是可以的。這也算是匹配了。因為這樣的店鋪服務顧客是可以接受的。反之放在發達城市可能就不行了。
門店的位置、裝修、服務、設施、陳列構成了門店的要素,這些要素和商品、客群“三位一體”需要保持一致,或者門店稍微高一點的水平,都是可以的。有種說法,門店的要素檔次可以高于商品和顧客。我是贊同的。至少也是保持相當,低了就不好辦了。
“三位一體”在便利店定位中的作用
顧客、商品、門店“三位一體”是店鋪經營的根本,什么叫商業回歸本質?三位一體,這就是回歸本質!
比如我們做的便利店,進去一看,確實有點亂,地面也不是那么干凈,和7-11、羅森是不能比,尤其是生鮮區,和人家便利店的衛生確實有差距。
但是銷售呢?
我們每家店要開兩臺收銀機,顧客排隊結賬,隨便哪家店一年都有幾百萬的銷售。為什么?因為把握住了消費需求。人家搞便利店,是抓便利性需求。我們發現便利性需求不能是獨立的需求,搞便利店,是在抓剛性需求的基礎上兼顧便利性需求。剛性需求和便利性需求兩手都要抓,抓得準,結果就是不一樣的。需求找出來了,商品要跟上,店鋪功能要匹配。生意自然就是連年翻番往上走。
生意太好,員工結賬招呼顧客都忙不過來,衛生差一點,顧客也無所謂,恰恰反映出店鋪生意的紅火。這樣的店鋪、顧客、商品算是匹配了。
春節來了,顧客需求變化了,我們便利店的商品也要變化,要趕節氣。現在我們做的便利店,一個店一天三萬左右,有的店做到了一天五萬,這樣的銷售額靠賣休閑食品和飲料能做出來?春節就是最大的需求。可是看看很多便利店,春節商品結構有變化嗎?氣氛有變化嗎?
便利店是大賣場的競爭者而不是補充
作為經營者,我不很喜歡那種很漂亮、很規矩、但就是沒有銷售的便利店,我不知道它是開給誰的?我在上海外灘的香港路口,一個小十字路口,不到100米,就看到有三家這樣的便利店。上海消費雖然高,恐怕也支撐不了這么多的店鋪。我不知道這種便利性需求的是否準確?對此,我是持質疑態度的。
剛開始我們接手的便利店也是和別人一樣的,很7-11,很羅森,很洋氣,但就是一天的銷售只有兩三千。什么都好,就是銷售不好。
我們自問,便利性需求是周圍顧客的主要需求嗎?便利性需求所占的總需求的比例是多少?經過分析后,我們發展繼續這樣做是死路一條,好看不好吃,哪里有那么多便利性需求啊。所有定位于顧客便利性需求的便利店,都是7-11式的、羅森式的,就全國范圍內來看,這樣的便利店的銷售都不太好。在二線城市,一天三千塊銷售就可以燒香拜佛了。顧客又不是傻子,你毛利比別人高,體現在價格上,顧客看不出來?只能是應急之需,哪里會買的多?客單價上不來?店小,集客能力本來就差,來客數是一定的,銷售能上來?
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分析清楚顧客的需求,所以這種便利店,商品和店鋪定位是有問題的。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成給大賣場拾遺補缺的角色,如此想做好生意是很難的。
因此,我們重新分析了顧客的需求,認為便利性需求不是獨立的需求,是建立在剛性需求之上的,最根本的需求是剛性需求,是一日三餐、柴米油鹽醬醋茶,不是休閑食品,也不是新奇商品。我們的便利店不是定位于大賣場的補充,是定位于是大賣場的競爭對手。我們把大賣場里面顧客最剛性的需求拿出來,集中體現在便利店里,有了這樣的便利店,顧客就會極大地降低去大賣場的頻率。這樣的便利店,會成為社區群眾依賴的平臺,在家帶孩子老太太、小媳婦,有事沒事都來轉一圈。
既能滿足顧客的剛性需求,又開在家門口,滿足了便利性需求,那顧客還去大賣場做什么?
其實我們的思維也是一個進化的過程,不斷調整的過程。開始,一個便利店做到七八千塊一天就覺得很了不起,結果不斷改進,不斷提升,居然還可以翻番!我們相信,只要是沿著滿足顧客需求這條道路走,銷售就能不斷地取得增長。
滿足顧客需求不是一句空話,是扎扎實實的調研,也不是邯鄲學步,是獨立的分析和解決方案,是不同便利店之間顧客需求的區別性應對。店鋪的各個要素,要與顧客的需求和商品匹配。如果在滿足顧客需求的基礎上,還能夠兼顧店鋪的四項基本原則:整潔、衛生、新鮮、親切,那就是錦上添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