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衛視音樂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近日熱播。3日上午的微博,銀泰、萬千百貨高管的相關對話如下,C:“昨天晚上到現在,‘中國好聲音’看了三遍,我是不是太偷閑了。”同行Z回復道,“C總,昨晚我也看到了快三點,感覺類同,順安!”C又表示:“或許這是一個特別用心、極致細節的節目,很多率真很多情趣很多性情很多表情疊在一起,成就節目的耐看,相信這是背后團隊有效組織充分疊加的力量。”
在看到C、Z對話前,我已經零零星星看過約近一個小時該節目,都是碰巧愛人在家看的三四次近三小時中看的。但她3日下午說了,“哎呀,看了三次,沒期待了。第一期真的好看呀!”這的確是個讓人眼前一亮的電視節目,節目內容及延伸營銷都做得不錯,但它的缺陷也很明顯,恐怕不可持續。
節目開播至今,我對它始終持保留態度。當然啦,它有不少活潑的營銷亮點,以下試從四方面分析其營銷,并聯系商超市場,結合談談。
很多人稱贊,這個節目好,是真正做音樂的。問為何,答曰評委都是背對著選手的。這是個標新立異的嘗試,賣點是“純粹的音樂”,確實鼓勵了許多在其他地方剛開場就被轟下去的選手或其他普通相貌的選手。
有點意思。同時,嘉賓楊坤基本上都是第一個認可并轉身的,他總說自己今年有32場巡回演唱會,最后總是搶不到中意的選手。為什么?道理很簡單,其實跟“只重音樂不重氣場(外表、氣質、眼神等綜合體)”的選拔機制隱患同出一轍:楊坤的知名度和娛樂圈江湖地位,不如同臺嘉賓那英、劉歡、庾澄慶。而入圍選手中的大半人其貌不揚,這些人將來怎么走下去?要在中國音樂圈脫穎而出,容貌、氣質是極其重要的呀,尤其賴以成名前后吸引粉絲為ta瘋狂的,豈非常是好帥好漂亮好酷好有氣質等特殊魅力標識?!
這就跟部分零售企業統計、市調等部門“強調”所謂能力一樣,忘了高學歷專業化人才在做這些工作時的特定優勢和根本素質。某外企在其總部的營銷部門能利用統計部門的精準分析,算出地區內典型女顧客的經期、是否懷孕等,市調統計部門里80%的員工是名校統計學相關博士。大量的中國零售企業,都把這個部門作為服務、支持部門,但營銷部花錢卻能“大手大腳”,沒有恰當的顧客體系建設和營銷成效衡量。
接下來,是第一期制作精美的隱患,堪稱精華盡出,但此后三期卻難免氣力不逮。我還記得《GQ智族》雜志2009年10月創刊號的轟動,當期封面人物群像幾乎可以讓其他同行分開做一年12期的封面了,囊括劉德華、張藝謀、孫紅雷、王中磊、寧浩、譚盾、韓三平等大牌明星,可嘆智族此后再無接近其六成功力的封面大片。
這個道理,反映出統兵和商場營銷時,需適當注意策略。更合適的做法,是出一個中等偏上能代表真實水平的作品和營銷方案,留著壓箱底的功夫在以后繼續完善,受眾才有期待、驚喜。第一期太過豪華,且投入巨大,遠超負荷,其實是用力過度,絕難復制。
看節目的觀眾,有很多盤算。有用電腦視頻快進直取歌唱處的,也有只喜歡聽對話而對選手唱歌不感興趣的。吸引不同觀眾,照顧到方方面面,但是否因此缺乏系統完整性?核心的題材受眾強吸引力反而減弱。
這種現象反映的特征,大概有點像那些拼命把空調開得很低或很高,讓消費者來避暑,希望大家買這買那的商場?天知道真正效果如何。
嘉賓人選太固定也有利有弊,選手中“選秀專業戶”占比有待優化。固定四人嘉賓,會有一定默契,與節目方合作也深,同時容易和有耐心了解選手,這就像企業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一樣。不好的地方是,這像是賣場里的品類組合嗎?寶潔的東西自然好賣,但是利潤低,也遠不能滿足顧客的多樣化需求;也像做自有產品,做紙巾可以,賣飲料就沒人喝了。
以上四點,就是《中國好聲音》的好,以及預估其未來半年疲態將現,一年后面臨去留大考的隱患。營銷、公關等,始終是“術”,作為手段服務于節目、企業目標則可,喧賓奪主則遠景休矣,電視節目的靈魂是打動人心、服務或娛樂大眾,而零售業的本質是愉快且高效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