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企網12日報道,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近日強調企業與家在根本原則上存在差異,“家的感覺是父母對自己子女,你再錯,你不聰明,你傻,你不上進,但都是自己的孩子,真是要管到底的。但企業的根本原則是發展,發展才能讓企業活,才能有更多的員工。”時隔9年,這番話最早在2003年聯想集團大裁員時出現,柳傳志在公司內網寫下《聯想不是家》文章,一時轟動。如今讀來,別有一番滋味。
有力量的人,說話都不含糊,有實力的企業,一定賞罰分明,溫馨的家庭,一定無怨無悔。很有道理,但恐怕每個人輪到自己時都未必拿捏到位,是吧?碰巧我有些經歷,且從四方面說說:企業創始人與高層的管理設想,企業員工從業的角度,在家是子女的感受,自己做了父母的情形。
今天一大早還在睡覺,接到愛人的電話:說兒子到了幼兒園卻不愿進課堂,逼他就哭,正在操場里玩,急死她了,“其他孩子都很好的,差距太大了。”我安慰了兩句,馬上趕去。去的路上,我告誡自己,要替孩子考慮,逃學的理由和因素有哪些,是真逃學還是假逃學。盡管我也惱火——這孩子怎么不是一上托班就風華正茂呢!但不能情緒化。
一到幼兒園,先找孩子玩,然后無意識地說了一句,“樓上課堂小朋友正在玩紙呢”。爬上滑滑梯,坐下來,微笑著等他上去。聊了七八分鐘,我沒有罵他半句。肯定他的“逃學”心情,探討督促進一步的打算。我告訴他,父母有時候也不喜歡上班,也想逃,就像他今天,可是都會忍住,或者逃了一會兒就又回去了。
又說起自己小時候沒有上過幼兒園,其實很想上,后來小學初中同學里上過幼兒園的就會唱歌跳舞,我不會,“你上次到幼兒園的表現就很好,這次也應該這樣,還有一節課,上完就走,去玩別的。”
我并沒有百分百把握,必要的時候,愿意帶他回家,根本不愿計較已交的學費。
最終答應走的時候,孩子輕輕嘀咕了一聲,“××(他的名字)很棒”。后來在課堂表現較好。
對孩子,就是無盡的耐心和偶爾必要的嚴肅。父母不能顧自己的面子,或受周邊輿論影響,不能盤算因為他不乖而導致的損失尤其是錢(孩子不懂這個,也不該承當這些),多想想孩子的煩惱。愛人問,那為什么別的孩子都不用哄,我說,“每個小孩都是不一樣的,還有不同階段、場所、時間,或今天的天氣等因素影響。‘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嘛。”
她感慨,太佩服幼兒園的老師了,要帶那么多孩子,自己一個也搞不定。我說未必,實際上,幼兒園老師帶孩子,和父母帶孩子截然不同:幼兒園是在管理、培養孩子,是教育企業行為,是平等而可衡量的,而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多愛之深恨之切,極難客觀。幼兒園入園考試,會挑選孩子;家長不會,若用B超識別孩子則是非法的。幼兒園有升學率考核,家長眼里的孩子永遠是最好的。
而企業,是萬萬不能有太多耐心的,那樣只會害了其他更多更上進的員工,更重要的是,企業能否活下去。
企業和員工是雇傭關系,推崇契約精神,員工的價值取決于貢獻,這是根本邏輯。企業若破產,大多數員工可以很快另謀高就,老板就沒那么容易恢復元氣甚至許多從此一蹶不振;企業不景氣,員工就跳槽,銷售額減半,人力成本大約仍持平。是一個可計算,能衡量,有成本損益的空間。
我有過一年創業體會。手把手教年輕的同事,內心充滿期望,后來發現彼此距離懸殊。你以“兄弟”待他,他則自俟嬌子;或者,破罐子破摔,或自以為是,覺得你也不能把他怎么樣,既不會減薪降職,更不會開除。當然,這里有員工所經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塑造因素,只是在企業集中爆發。我需要反省的是,對員工的期待,有“家”的期許卻無家的樹蔭和包容;而部分員工,享受家的目光,承擔、感情卻不夠,于是就有問題。
企業與員工,應該是職業的,很理性。比如在我開始工作的第三年,遇到龐老板。第一回去面試,因為我早到了十分鐘,等了五分鐘后進去敲門。他卻和我確認,是否約定時間尚未到,還差五分鐘?于是我重新退出等候。這種嚴謹時間觀念,在我后來七年職場里留下了極深烙印,認真奉行。
后來在一家大公司。因為工作,我幾次被上司痛罵,但并不覺得有什么,因為是“系統情緒”的傳遞,上司的上司更加罵人不倦。這些東西,都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唯一有效的反對舉措是辭職。但凡在一日,就要努力找到開心和積極的東西,坦然接受。甚至連我都罵過一名員工,私下找了個地方,痛說革命史,因為對他工作及個人定位臨時失望的集中體現——而且很顯然,他沒有做好某些事,也連累我受領導批評,更影響整個團隊發展,這是斤斤計較的。
家與企業的異同,在家族企業中更加復雜。一些二代接班后發現許多中高管是父親的“老臣”,管理與業務模式有長期慣性,怎么辦?有許多是他的叔伯舅姨和叔公,在家里客廳或游泳池旁說的東西,就是公司董事會決議草案了,企業往往出事。所以,好的民企,都會特別謹慎地處理這些事,合伙人都盡量不把家庭成員帶進公司,甚至有把共同創業的太太從公司逼退的企業家,或者為股東層子女成立“敗家子基金”,都是因為痛感家庭式管理可能埋下后患,影響企業未來價值乃至生存。
好企業好團隊,就是要賞罰分明,制度杠杠像軍紀,不好的企業,各有各的姑息養奸。企業與員工,是向外的,我們的產品與人才在行業、市場、世界的競爭力都能找到位置。而父母與子女,是向內的,家是永遠的港灣,“人問你飛得高不高,只有她(母親),會問你飛得累不累”。
與此同時,遇上不靠譜的企業,或者有其他更好機會,員工可以選擇走。而你的父母,縱有不靠譜的,也是不可改變的。蘇寧電器內部有不成文規矩,凡離職后同事概不相認(在時以兄弟姐妹相處),這就是一個不錯的融合案例。
以上,是筆者理解的“員工真不能把企業當家”。順便覺得,管理者不能把家當做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