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在线视频_正在播放91_精品视频999_成人国产精品视频_wwwjizz欧美_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當前位置: 聯商論壇 -  營銷企劃 -  貼子
2378  |  2

主題:沙縣小吃“發達史”

zhangli

積分:17591  聯商幣:8913
  |   只看他 樓主
沙縣小吃“發達史”

  如果沒有當地民間融資的崩盤,就沒有人“逃出”沙縣;沒有人“逃出”沙縣,就沒有沙縣小吃的盛行;沒有沙縣小吃,也就沒有現在的沙縣。

  小吃,曾經只是一根稻草,是“逃標”者的稻草,是山區農民的稻草,也是小城政府的稻草。狠狠抓住了,它就變成了鋼筋。

  最早抓住這根稻草的鄧世奇,已經是沙縣小吃界的傳奇人物。而在19年前,他只是一個狼狽的跑路者。

  ·一·

  鄧世奇,大背頭,大眼睛,微胖,皮膚很好,一副養尊處優的樣子。在他臨湖的辦公室里,我很難想象,19年前,他跑路前的窘迫。

  1992年2月的一天,鄧世奇決定跑路。

  他買了兩張去廈門的火車票,帶著老婆和五千塊錢。他當過兵,很熟練地打了兩個軍包,里面有被褥衣服,還有鴛鴦鍋、木槌,這些是做沙縣小吃的必需品。

  三個孩子留給了岳父,最大的已經12歲了。岳父每個月有28斤糧食和60塊錢的工資。

  他們不知道出去能怎樣,“十幾萬的債,預計到孫子輩才能還清。只能跑。”

  家里的日子本來過得很好。鄧世奇在縣城影樓搞攝影,每個月工資300塊,當時算是高薪。老婆在縣城開著兩家店,賣鞋子和毛線。一個月下來,家里能收入一兩千塊。

  幾年來,他們都把這些收入放進標會,還能收到不少的利息。

  標會,是沙縣當地的傳統,有幾百年的歷史。最開始是“互助會”,哪家辦紅白事,幾十個人投點錢互相幫助,收回錢的時候獲得一些利息。后來“互助會”發展為專門的“標會”,成為一種民間融資形式。

  標會比從銀行借款更快捷,“叫標”(融資)的人能迅速融來一大把錢,按月還錢壓力不大,參與標會的,也能快捷地以錢生錢。鄧世奇小時候,村里標會的金額是一股五塊錢。后來逐漸漲到幾十塊。等到1989年他第一次入會,一股最高漲到300元。

  標會盛行與沙縣的交通位置不無關系。橫穿縣城的沙溪河直通到福州,連接閩西北各地。早些時候,陸路交通還不方便時,周邊的縣市買鹽巴必到沙縣。因為,只有這里的沙溪河通到沿海福州,運來鹽巴。所以,當地就有“搞貿易”的傳統。“一個麻袋,一桿秤”就開始走街串巷。做生意沒本錢,就靠標會來融資。

  1990年,縣城搞“舊城改造”,鄧世奇的老房子換來了一塊地皮。他又多加入了幾個標會,希望收到更多利息,在縣城蓋個房子。投入標會的錢,有很多是他向親戚朋友借的。

  1991年底,鄧世奇第一次“叫標”,從一個“天天會”里融資來了一萬多塊錢,準備擴大經營。錢剛到手,就被會長要走了九千。第二天,這個會長跑了。

  “呆住了,束手無策。”鄧世奇說。

  沒過多少天,鄧世奇參加的其他29個標會都出問題了:會長跑掉,投進去的錢要不回來,借別人的錢還不上。鄧世奇投在標會里的錢有十五六萬,外面欠著親戚朋友十一二萬。

  這一年,沙縣經歷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崩會”。

  崩會的原因與沙縣的另一個傳統有關,賭博。鄧世奇說,“沙縣是賭城。”

  幾百年來,標會和賭博原各不相干,但從1990年,一些賭徒開始進入標會,標會的性質開始改變。標來的錢,不再用于應急或做生意,而是被賭徒整麻袋整麻袋拿去賭博。賭輸了,老傳統“月月標”,發展成了“天天標”。直到資金徹底斷了。1991年,沙縣八大會頭紛紛出逃。標會,瞬間崩潰。

  春節前,鄧世奇把兩家店盤出去,得到3萬多塊錢,還了一些必須要還的債,剩下5千塊。接下來能想到的唯一辦法是——“跑”。

  和鄧世奇一樣背上巨債的還有一大批人,沙縣夏茂鎮在一年前就開始崩會了,1990年就有人陸續跑了。

  跑出去干什么?鄧世奇只是聽說,“1990年剛跑出去的人,有的在做小吃”。

  ·二·

  這是一根稻草。

  8個小時火車,鄧世奇到了廈門。

  第一家店找得不順利,賠上押金,帶出來的錢也沒了。房東把房子轉租給別人的那天,夫妻倆蹲在店門口,抱頭痛哭。

  “我們都想去跳海了。”鄧世奇喝下一盅功夫茶,對我說,他們只能擺地攤。設備很簡單:兩個爐子,撐起一塊塑料布。

  地攤不順利,不怎么賺錢。兩個月后,鄧世奇找到了一家店。夫妻倆連夜沒睡,找人湊錢,一個廈門的朋友拿出一萬元給他,他不敢要,只要了九千,七千五百塊交了房租。

  店拿下來了。開張第一天,營業額388元,鄧世奇樂蒙了。他和妻子原本指望每天能賣到50多元就好了。

  他的小吃店只做三種食品,拌面、扁肉和茶葉蛋。拌面、扁肉都是一塊錢一碗,每天賣出四五百碗。

  鄧世奇和其他“逃標”者是沙縣小吃的第一批創業者,很快,另一批沙縣人也走出了家鄉。

  1992年底,在沙縣農村種地的張紹椿剛滿20歲,他種一年地收入五千元,整天喊著“累死了!”

  有一天,聽說很多人在外地做小吃賺到了錢,他從半山坡一骨碌跑回家,對父母說,“不種地了,干小吃去。”

  他也到了廈門。早上五點起床,晚上兩點睡覺,晚上一數錢,“400多塊!”一天干十幾個小時,他也不喊累了。1995年,鄧世奇還上了所有債務,張紹椿回縣城蓋起了房子。

  到1996年,鄧世奇和張紹椿這樣的沙縣人,出去了一萬多。

  1996年,張紹椿的舅舅黃樂興跑到廈門,要跟外甥學習開店。黃樂興是更獨特的沙縣小吃經營者,他本是個公務員。

  這一年,政府已經開始看到了沙縣小吃的大趨勢,下發了一個政策:鼓勵各個鄉鎮至少有一名科級政府任職人員停薪留職,出去做小吃,帶動各鄉鎮農民出去致富。

  批準這個政策的人是沙縣當時的縣委書記劉道崎。他不是沙縣人,上任不久,他到鄉下調研,聽著叮叮當當砸鐵的聲音,上前去問才知道這是在制作“鴛鴦鍋”,沙縣小吃的特色工具。一條街下去,聲音不絕,生意好得很。也就在這一年,政府也開始籌備成立沙縣小吃行業工會。

  第一任會長是樂相森。當時,他還兼任著縣委辦公室主任的職務。

  樂相森是土生土長的沙縣人,在當地被稱為“樂大師”,因為他通曉沙縣的角角落落,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文化人和烹飪大師。66歲的他,聲音洪亮,每天看三小時的書,雷打不動。他最近看的一本雜志是《新周刊》,他和我講,“急中國”、“慢能力”。

  樂相森到哪都隨手帶著一個紙袋子,白底綠字印著“沙縣小吃培訓指導”。從1997年開始,他接到的縣里任務是:每年免費培訓一千到一千五百名沙縣人學做小吃。1998年3月8日開始到2007年,這個任務全部完成,總共培訓了一萬六千多人。

  每逢縣鎮趕集的時間,村民代表們都到鎮上,樂相森就開始給他們講。

  “想不想賺錢呢?種田不賺錢,想賺錢就去做小吃。”

  前面有榜樣的吸引,后面有政府助推。在其后的十年里,出去的人成群結隊,是名副其實的“小吃大軍”。

  現任沙縣小吃辦主任鄭興景說,出去做小吃的,1996年有一萬多,1999年兩萬多,2002年達到三萬多。現在已經突破了五萬。

  “沙縣小吃最先到了福州、廈門。2001年在珠三角地區形成規模,2003年在長三角地區形成規模,2007年我們在北京搞了推介會。現在新加波、香港都有。”

  昔日“逃標”者的救命稻草,成了個大事業。

  ·三·

  以前的沙縣,很破舊,平房,黑瓦、木頭墻。

  在沙縣最繁華的李鋼路上,保留著一個年代最久遠的建筑——“文昌廟”,解放前是糧倉。除此之外,沙縣已經不見老建筑。樂相森對此有意見,“沙縣想申請歷史名城,也沒有依據了。”

  的確,沙縣有著1600年的歷史。它的小吃能夠南北通吃,也跟這段歷史有關系。

  1600年前,唐末,一個叫鄧光步的將軍帶著十幾個官兵來到這里,駐扎設縣。鄧光步是河南信陽固始人。沙縣人也因此認為自己祖上是中原人。

  后來,鄧光步的兩個兒子繼續往南走,到了如今的閩粵地區,客家人聚集的地方。所以,沙縣也被認為是中原鄧氏南下入閩的第一站。在沙縣,至今有很多客家人,說客家話。不說客家話的人,也承認自己是中原人。整個沙縣人也和客家人一樣的傳統:注重過節,注重禮儀,能吃苦。

  沙縣小吃也有明顯的中原印證。鄧世奇和樂相森以師徒相稱,他向我挨個介紹沙縣的特色小吃:

  “北方的餛飩,到了沙縣就叫扁肉。原料是一樣的,面皮包肉餡。不一樣的是,早些時候,沙縣人用木槌把肉錘成黏糊糊的肉醬,北方是用刀剁,面皮更薄。工藝不同。”

  “芋餃,就是用芋頭磨成粉包肉餡,很像北方的餃子,只是,我們這里不產小麥,就用芋頭。”

  “拌面,就是面條,不一樣的是拌料。”

  沙縣人和北方人一樣愛喝酒,能喝酒。和沙縣人一起吃飯,好像回到我的老家山東,酒風剽悍。

  鄧世奇酒桌上最常說的話是,“喝完你再死!不死你就喝!”

  沙縣人口24萬,和周邊的縣市相比,不算多,但是每年的酒是銷售最多的。方圓幾十里,大家都知道,沙縣是酒城。

  “我們也是中原人。”說完,樂相森補了一句,“沙縣人鬼頭鬼腦。”在沙溪河大壩上,用植被拼寫出,“實說實干,敢拼敢上”,這是沙縣的精神信條。

  有人說,客家人是東方的猶太人。在沙縣,有著:“夏茂人是沙縣的猶太人”。夏茂是沙縣的一個鎮,有很多地道的客家人。“崩會”最早出現在夏茂;出去做小吃,最早也在夏茂。

  ·四·

  那一天,沙縣高考。街道上順暢自如,沒有交警出來指揮交通。這和我在老家山東縣城高考時的情形大不相同。

  鄧世奇的兒子沒上過大學,但兒子找到了一個北京師范大學畢業的老婆。鄧世奇說:“小鬼聰明就去讀書,不聰明就做小吃嘍,我不強迫他考大學。”

  這也是當地人對教育的一個觀念,有小吃托底,并不需要削尖腦袋擠那根高考的獨木橋。

  樂相森說,很多沙縣出來的大學生也在做小吃。特別在早期,很多老師辭職做小吃了。

  鄧世奇的兒媳婦學了四年酒店連鎖,又回到了沙縣,她曾想找到一個“適合沙縣小吃的連鎖模式”,最后的答案是,“手工生產形不成規模,沒有統一標準,很難。”

  沒法做大,也就沒有資金繼續投入的問題。三五年積累三四十萬,不愁小孩子教育,剩下錢,沙縣人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買房。

  林麗英在沙縣工商局工作,她瞪圓了眼睛說,“沙縣的房子了不得的,縣城中心的好房子升到八九千一平米了。”去年,林麗英去南昌,問人家房子價格,得知是4000塊,心里很是驚訝。回到沙縣,她每次和外人聊天,都要感慨一次。

  一處名為“西園小區”的住宅被當地人稱為“夏茂小區”,因為這里80%以上的房子都被最早出去做小吃的沙縣夏茂人買了。這個小區里,2005年的價格是2000多,現在漲到了6000多。隔壁的世紀花園,開盤價7500元一平米。二十公里之外的三明市,房子均價6000元左右。沙縣是三明下屬的縣。和沙縣同級別的縣,房價在4000元左右。

  沙縣政府在小吃上并沒有獲得什么收益,但是在房地產上卻是大賺。每年政府財政收入,房地產稅收和地皮交易的錢占到了縣里財政收入的60%以上。

  除了買房,還有買車。

  在一家一汽奔騰4s店,老板說,開店之前,他“不怎么會開車”。但是,看中了沙縣的汽車市場,趕緊進來了。這家4s店,2010年賣出了400輛一汽奔騰轎車,分布在三明和南平兩個市,統計共20多個縣級行政區。其中,80多輛是沙縣人買的,占到20%。

  沙縣買車之盛,還改變了當地車牌管理辦法。原來,三明市每個縣都有自己的車牌首數字,從前年開始,這些數字都打亂了,因為分給沙縣的數字牌號不夠用了。

  “沙縣每年100萬以上的車,至少賣出10輛。”這是4s店老板的估計。

  ·五·

  一輛白色寶馬從我身邊飛馳而過,前方是夏茂鎮。

  夏茂鎮曾經是沙縣最熱鬧的鎮,人口最多。隨著出去做小吃的人越來越多,鎮子變得越來越安靜。

  鎮上剩下老人和孩子。作為留守者,他們的日子富裕多了。

  張夢萍是個九歲的女孩,我見到她時,她正和小伙伴們圍著看一個男孩子打游戲。

  他們在鎮大街的一個樓房的一層,有四五十平米,一間廁所,一間臥室,橫七豎八地擺著十張床,客廳也是廚房,也是孩子寫作業的地方。出去做小吃的人們,沒時間照料孩子,干脆把孩子留在家,找人專門照顧。

  看到生人,孩子們有點害羞,嚷嚷著跑開了。張夢萍是最“不怕羞”的,跑來跑去和我搭話。

  她跑到我跟前,仰著頭,燦爛地笑。我說,“給你拍個照片吧?”

  “好啊,照片會登報紙么?”

  我沒來得及回答,她忽然很高興:“那我爸爸媽媽就能看到我了!”然后,又跑了。

  夢萍上次見爸媽,是去年春節。他們的老師是一個三十幾歲的女子,老公也在外面做小吃。老師要照顧兒子,不愿出去,就在家做起了托管孩子的工作。我進去,她匆忙收拾臥室里亂七八糟的衣服,抱起一抱,塞到角落。

  夢萍叫她干媽。

  夏茂鎮農經委主任說,“沙縣的小鬼都是托管的,爺爺奶奶老了,孩子們不聽話,只能花錢托管,除了寒暑假,全和老師一起。托管也很賺錢的。”

  夢萍的爸媽每個月支付1200塊錢給老師。從四歲開始,夢萍已經被托管了五年。和她在一起托管的有八個孩子。僅托管孩子,老師一個月就能收入上萬元。

  沙縣的物價普遍比其他縣高,夏茂的物價普遍比其他鄉鎮高。也因此,夏茂被稱為“沙縣的小香港”。

  夏茂鎮副鎮長鄧道順記得,人們外出做小吃之前,鎮上的人多,街道總是很擁擠,吵吵嚷嚷。“豬滿街跑。屋子里的桌子底下挖一個坑,放雞放鴨。地少嘛。”這樣的生活條件一直持續到了80年代。90年代初,有人出去做小吃了,賺了錢回來,蓋了房子,鎮上不吵了。

  夏茂鎮有三萬畝耕地,一萬多畝種煙葉,都被外鄉人承包過去。還有一萬畝,是當地市里面農超對接,被超市承包下來。剩下不到一萬畝耕地,當地人種些菜和糧食。

  在鎮大街的一個小飯館,鄧道順指著一個正在搬磚頭的光背年輕人說,“都是外鄉的,本地人不做工,大不了做小吃。”他最愁的是,人少了,房子卻越來越多,沒有散步的地方,只能到田里。

  昂貴的不只是房子和物價,還有人力。這難壞了許金沙,他是沙縣金沙工業園管委會的副主任,園區的業主總是向他抱怨,“沙縣招工太難了,工資還高”。

  工業園區從2004年開始建立到現在,一百五十多名業主,只有不到十個是小吃發家創業的。項目大都來自外地。工業園區的地價很便宜,引來了很多外地投資。工業園初建時,“只要不是污染行業,都歡迎。”這個迅速完成第一筆資金積累的小城,正在尋找一個屬于自己的工業支柱,企圖“工業富縣”。

  ·六·

  其實,除了小吃,沙縣有很多其他津津樂道的地方。

  譬如,樹木豐富,林木業從古到今都發展不錯。早些時候,伐下的大樹順著沙溪河一直輸送到福州沿海。

  再譬如,沙縣出美女。當地有段順口溜,“延平的枕,萃口的草(草席),沙縣的姑娘不要挑。”不要挑,是說沙縣的姑娘都很漂亮。

  林麗英在縣里工商局工作,兩眼有神,身材高挑。她說,曾經有個叫劉萍的姑娘,長得很漂亮,在工商銀行(4.09,-0.05,-1.21%)站柜臺,其他縣的人,專門跑來看她。

  我很好奇,還帶著懷疑,“多漂亮?”

  “白里透紅,很耐看,小家碧玉的那種。出國了,不然你也去看看呢。”

  沙縣人心態開放。我走在大街上,拍照,他們都會笑嘻嘻地讓我拍。

  午間,大街上幾乎沒人。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三點,人人都在家。這個小城的經濟發展迅猛,但是生活節奏卻還是保留著那份悠閑。晚上,上百對沙縣人在廣場上跳交誼舞。

  很多沙縣人都承認:戀家。所以,沙縣小吃人做到哪里,都要回來買套房子。

  他們的悠閑和傳統,很少被外人了解——小吃的風頭太盛,全然蓋住了這座小城。

  離開沙縣那天,我始終沒有找到一輛出租車,招呼一輛摩托車,起步五塊。小師傅是重慶人,十六年前來了沙縣,因為“沙縣好賺錢,不看學歷,認本事”。他騎摩托車載人,每個月能賺四千塊。一個人在沙縣,小師傅沒娶老婆,“沙縣的女孩子很挑剔。”

  “你沒想過回家?”

  “沒有啊。沙縣總有一天會變成又一個上海灘的。”

  “為什么?”

  “一條河隔著城市中間,就像黃浦江。地皮貴寸土寸金,經濟高速發展,而且三教九流什么人也有。多熱鬧啊。”

  這個熱鬧繁華、完成了第一波財富原始積累的沙縣,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憂慮,沙縣也需要一個工業支柱來強縣,但是按樂相森的說法:“和小吃相比,工業沒有成氣候的。”而異軍突起的房地產業,對經濟的拉動力到底能夠挺到幾時,也是個未知數。

  更重要的是,并不復雜的小吃買賣,也在被人復制。到現在,中國各地的沙縣小吃,有30%并非沙縣本地人經營。

  隔壁的將樂縣,甚至整縣在復制沙縣的路:大批人,背井離鄉,背著鴛鴦鍋去做沙縣小吃。

  這,像極了沙縣20年前的樣子。
  (來源:中國周刊)

周瑜的馬車

積分:102  聯商幣:51
  |   只看他 2樓
紗線的味道還行
回頂部

  快速回復 高級回復
用戶名:   密碼:   [注冊]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網站簡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ICP證:浙B2-200701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图片 | 午夜久久视频 | 亚洲午夜激情网 |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高清在线视频 | 免费一二区 | 免费视频久久久久 | 伊人看片 | 久久男人的天堂 | 黄色免费高清视频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下一站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v |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观看 | 久久激情综合 | 在线播放亚洲 | 在线婷婷 | 欧美狠狠操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 | 久久毛片| 99精品一级欧美片免费播放 | 欧洲精品一区 | 国产一二区在线观看 | 精品一二三区 | www久久99| 不卡一区 | 97超碰在线免费 | 成年人看的羞羞网站 | 亚洲在线视频 | 欧美电影一区 | 国产精品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黄色爱爱视频 | 久久久久久久av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二区 | 精品影院 | 2021最新热播中文字幕-第1页-看片视频 青青青久草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七七婷婷婷婷精品国产 | 成人免费淫片aa视频免费 |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梦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