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蓮花味精(600186)1月30日公布業績預虧公告以來,一波蹊蹺的行情展開,預虧公告并未引起股價的下跌。
上一周截至周五收盤,公司區間漲幅0.42%,報收于3.89元。與股價上漲相比,蓮花味精的業績卻黯然失色,新金融記者注意到,自2010年以來,公司接連不斷地遭遇股權凍結、流拍,同時公司凈利潤也在持續下降。
某食品飲料行業的券商分析師在接受新金融記者采訪時表示:“蓮花味精的走勢還是與行業發展趨勢有關的,但股市走勢并不能單純從業績和行業的角度分析,會受多方面因素影響。”
蹊蹺走勢背后
分析人士認為,公司股價在底部徘徊已久,有逐步回升之勢。事實上,蓮花味精公布預虧公告,卻出現蹊蹺上漲的行情已有過先例。
1月30日,春節長假后的第一個交易日,蓮花味精公布業績預虧公告。據蓮花味精公告顯示,經公司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公司2011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具體數據將在公司2011年年度報告中詳細披露。
在預虧公告公布當日,公司股價漲幅為-1.71%,報收于3.45元。而后在2月6日和2月7日連續兩個交易日中,該股以8.93%、6.08%的漲幅位居滬A漲幅榜前列。
對于業績變動的原因,公司在公告中解釋稱,公司生產味精用的原材料價格上漲,成品味精平均銷售價格下降,導致味精毛利率下降。
新金融記者注意到,蓮花味精在2011年1月26日公布業績預減公告后與此次公布業績預虧公告后的走勢如出一轍,去年在經歷4.34元/股的最低點后的9個交易日內一路飄紅,而后震蕩上升至6.99元/股。
此次蓮花味精公布業績預虧公告前,公司股價已達歷史最低點2.87元/股,對比去年的行情,相似的走勢給市場人士留下了無限遐想。
有了前車之鑒,市場人士普遍認為,7元/股是蓮花味精的終結點。但這一波行情究竟能否復制去年走勢呢?北京一位市場人士接受新金融記者采訪時表示:“更多的股民是對重組傳聞‘動心’了,而且公司股價接近底部,在炒作中復制去年走勢并非沒有可能,就如同當初傳言王亞偉建倉蓮花味精一樣。”
對于重組一事,記者多次向蓮花味精致電求證,但輾轉數次后,仍未得到公司相關人士答復。
北京某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師向新金融記者總結道:“公司股價本身處于低位,春節長假后股民對股市信心漸起,加上利好傳聞、行業發展趨勢及投資者心理等多種因素的作用,公司股價有所上漲也是理所當然。”同時,該人士建議投資者應謹慎關注。
與近日股價上漲形成對比的是,公司的生產經營狀況并不樂觀,持續的增收不增利以致公司不得不 “賣子償債”。
去年三季報數據顯示,2011年1-9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1.74億元,同比增長15.94%;營業利潤虧損2.51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虧損增加1.6億元,凈利潤增長率-267.74%。
雪上加霜的是,因蓮花味精與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鄭州分行及鄭州城東路支行借款糾紛一案,蓮花味精兩次將公司持有的河南省項城佳能熱電有限責任公司95%的股權、河南蓮花面粉有限公司90%的股權、河南蓮花天安食業有限公司49%的股權進行公開拍賣,但是均以流拍告終。
上述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認為:“公司未來的走勢很難評判,主要還是看基本面,持續虧損并不奇怪,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就算盈利也是微利或者說是偶然性更大一些。相對而言,公司治理存有較大的問題。”
行業利好有限
雖然公司業績情況并不樂觀,但公司所處行業的發展卻并非沒有可取之處。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近期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聯合發布的《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將給味精行業的長遠發展帶來機遇。
《規劃》中指出,到2015年,發酵工業總產值達46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率達15%以上;培育5家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發酵工業企業,10家以上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發酵工業企業。
由此可見,發酵工業行業整合趨勢明顯。據新金融記者了解,味精行業屬于發酵工業,也因此得以受益。甚至有分析人士認為,此番蓮花味精股價出現有悖常理的上漲與行業整體發展趨勢不無關聯。但不同的觀點認為,“十二五”規劃中味精行業屬發酵工業中的細分行業,行業本身的規劃還沒有公布,因此并不能判斷味精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
對此,上海證券食品、農副產品行業分析師郭昌盛接受新金融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地處的河南省是農業大省,就資源要素來講有利于發展食品業,但企業能否長遠發展還要看地方政府是否給予政策支持及財稅支持等多種因素。”他認為,目前行業發展情況并不樂觀,調味品市場空間有限。
資料顯示,蓮花味精是世界上唯一用小麥做原料的味精生產企業。同時公司也是國務院確定的520家重點企業之一,被農業部等八部委認定為全國第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味精和谷朊粉生產與出口基地。
新金融記者注意到,公司位于河南項城,是國內小麥主產區,但區位資源優勢并未使公司業績得到提高。
對此,上述北京券商分析師認為:“目前味精行業發展空間有限,蓮花味精若想有長足發展,應將發展空間轉向其他領域。但從整個食品業本身來看,剛性需求明顯,未來國內食品加工企業的比例還要上升,對行業而言還是有拉動作用的,因此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郭昌盛認為:“從證券市場的角度講,投資者不必過于樂觀地作出超前判斷。食品行業目前發展并不樂觀,而且從食品安全角度看,食品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充滿風險和挑戰,并且所有食品企業都面臨著技術升級和管理升級的問題。”
目前公司股價已有回升之勢,但從基本面看,公司發展并不樂觀,能否“復制”去年走勢還需繼續觀望。
(來源:新金融觀察報 作者:新金融 王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