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站Facebook在周三美股收盤后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IPO(首次公開募股)申請文件S-1,正式啟動上市進程,擬融資額:不超過50億美元,估值:750億-1000億美元。文件顯示,Facebook 2011年營收37.11億美元,凈利潤10億美元。2011年全年,Facebook現金、現金等價物、有價證券共有39.08億美元,運營資本為37.05億美元,總資產為63.31億美元。文件還顯示,截止去年年底Facebook總用戶數達8.45億人,同比增長39%;日活躍用戶4.83億人,同比增長48%;移動月活躍用戶超過4.25億人。
在中國,IPO之前融資規模及知名度能與facebook相當的,唯此一家:京東商城,如同Facebook簡單的身份標簽--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京東商城是中國B2C市場最大的網購平臺。京東商城目前擁有遍及全國各地2500萬注冊用戶,近6000家供應商。2010年,京東商城躍升為中國首家規模超過百億的網絡零售企業,現占據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份額35.6%。自2009年1月12日獲得首輪2100萬美元的聯合注資后,相繼在2010年和2011年又獲取兩輪總計16.5億美元的融資。
盡管兩家公司所在行業不同、國度不同、用戶數量級不同、輕重資產的配比不同、盈利與否不同,但是兩家同樣有如此相同:所專注的行業都在過去數年有著爆發性的增長;都極度依賴某種直接或者變相的“免費”商業模式來提升用戶體驗;都獲得了超大體量風險資本的鼎力支持;都在初始數年背負著巨額虧損的“惡名”。
聯想由此展開,京東商城會成為facebook第二嗎?京東商城能夠在某一天順利赴美上市嗎?劉強東會成為中國未來新首富嗎?
僅僅在2011年12月13日劉強東榮獲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之前,易居中國總裁周忻提出以下觀點:“京東是披著電商皮的物流公司” “傳統服務行業正經歷著被邊緣化的過程,誰被邊緣化了?包括二手房、代理、廣告。為什么現在大家都說京東很牛,如果把它電子商務這個皮扒掉的話,可能是中國最大的物流公司,到哪一個地方都先拿一塊地搞倉儲,它是物流公司。”同樣觀點,換成自信的口吻,這樣宣講:“京東商城在過去數年其實只是做了一件事--怎么做好一家新型快遞公司?”“怎樣最快,最低成本的把貨品從廠商的庫房搬到客戶的家門口”。“正由其簡單,所以易被理解,成長迅猛。”
于是我們把上述設問,縮小為這樣一個問題:一家執著于超大現代物流企業建設的中國電子商務公司,有可能復制facebook的成長和盈利曲線嗎?
正如評價一個廚子的手藝前提是你要嘗過他做的菜,評價一個企業產品或者服務好壞的前提是,你得當過用戶。在我使用京東商城網購服務的體驗中,我承認:感覺相當不錯,晚上七時下的訂單,次日上午就送貨了。
順著物流這件事說下去,有類似劉氏語錄:
1、京東的發展更強調用戶的滿意度,也就是用戶體驗這塊兒,再有每年我們的銷售快速增長,內部讓管理層欣慰的是用戶的滿意度在穩步提升,所以我想知道這個數字不斷往好的方向走,所以對我們來說壓力沒有多大的變化。
2、如果說有什么我特別想從新再做一次的話,我希望能夠從2004年就投資物流而不是07年開始。
3、其實京東模式很簡單,我們不會有很大的變化,對我們而言最大的挑戰就是物流和服務的提升,未來的5年的時間我會把99%的精力都會放在物流的能力擴充之上。
4、一種新的零售模式能不能成功,你要看它成本比老的模式能不能降低,運營效率比老的模式相比能不能更快,能不能創造價值?
這一切看上去是如此美好,支持方的觀點我們羅列有二:
@哈佛商業評論:過去三十年這種中國獨有的人口紅利資源駐足中國制造業,創造無數傳奇,現在這股力量轉身投入流通業,激起更大波瀾。快遞改變生意的魔力,一在于中國獨有這種資源,二在于快遞直送讓商家從等待選擇變為主動出擊。把產品和服務從云端拉回終端。
@賽富閻焱: 創業者與企業家的差異?創業者主要是創造財富,作為企業家不僅要創造財富,而且要創造價值。創業者大部分以短期利益驅動為主,企業家則要有遠見,創業者都是比較敏感的,但是企業家需要有理性沉穩。在利益驅動下的創業者燦若繁星,但企業家的出現則寥若晨星。
京東是在順風順水借勢人口紅利嗎?
依然有針鋒相對的質疑:
1、如果新型超大物流企業能創造新價值,那么是不是DHL,順風也有機會成為facebook第二,第三?
2、規模越大的物流公司成本控制能力就越牛逼嗎?如是,京東必成;如不是,京東再大亦有兇險
3、劉強東的挑戰正在于怎么從“企業家”回歸創業者?
為了能夠靠譜地討論這個“物流版facebook”的成功可能性,我們不妨繼續整理這樣一些觀點:
京東過去數年的瘋狂成長經歷,離不開用戶需求的爆發和資本的順水推舟,從而側面解釋了為什么雅虎之后有谷歌,谷歌之后一定會有Facebook。因為資本的貪婪本性,決定了只有打造出更新的企業明星,資本才有可能獲取最大的回報,交易google的股票肯定不是一件最有趣的投資事。為了最大回報--這個終極目標,資本從來不惜代價。
如果說從商業渠道從連鎖業態轉為電商業態會存在一個甜蜜的想象過渡期,在這個期間,允許玩家異想天開跑馬圈地,隨便造隨便花,那么這個過渡期有多長?
真若是進入全面電商時代,供應商之間的競爭之累是不是就煙消云散?還是依然得在渠道商的鉗制下拼個你死我活?
問題此時并無答案,正如問,僅僅贏了用戶體驗就可以贏得企業的未來嗎?關于Facebook 對比京東商城,有辛辣評價:一個有愛的能力,一個有做愛的能力,評價雖然尖刻,姑且聽之。我們樂觀京東其成,也不妨警惕其敗。若敗,將敗于何處?
(來源:福布斯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