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促進家電消費的政策退出后,家電業生存狀況到底如何?
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家電行業并未出現寒冬,只是大家把這種說法夸大了。
企業在政策退出后感覺沒有競爭力,甚至出現虧損,根本原因在于企業沒有真正掌握核心技術。這種企業的品牌也只是靠政策存活的品牌,并非受消費者尊重的品牌”。
此前一日公布的格力電器(000651.SZ)年度業績快報顯示,2011年格力電器實現營業收入835.95億元,同比增長37.48%;凈利潤52.45億元,同比增22.67%。
作為兩會的“明星”代表,董明珠被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戲稱為“一位強勢的女企業家”。對此,董明珠微笑著回應稱,“說他霸道的也比較多。在我們的合作中,還是需要彼此的相互理解”。
格力庫存正常
《21世紀》:回顧格力電器2011年業績,第一季度同比增長68%,第四季度同比增長僅18%,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董明珠:這種變化與政策變化和出貨安排等因素有關。其實,應該看整體的營業狀況,我們全年實現同比30%多的營業增長,在2011年的三、四季度,由于政策和行業的原因,全行業眾多企業業績下滑,我們反而實現了約20%的同比增長。
《21世紀》:我們注意到空調業整體存在2000多萬臺庫存的數據,不知道這個數據是否可信?格力的情況如何?
董明珠:我也看到過類似的數據,但是,其實這類數據很難統計。對于格力而言,我們庫存最低的時候,僅有20萬臺。20萬臺庫存意味著,我們實際上已經在渠道中缺貨了。對于全國市場而言,我們存在100萬臺庫存是最合適的。
我可以告訴你,我們現在的庫存狀況是處在合理狀態之下的。但是,高庫存的存在,確實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現在很多材料價格都在下降,這樣就面臨在材料價格下降過程中,過去產品如何處理的問題。
《21世紀》:為了消化庫存,行業內很多企業也在和終端零售商合作降價促銷,不知道格力會不會卷入價格戰?
董明珠:價格戰年年喊,實際上,廠家搞價格戰就是希望消費者來買自己產品。但消費者現在已經聰明了,他們不會只選擇那些一時便宜三五百元,而后續維修等卻很麻煩的品牌了�,F在的空調產品能效區別很大,很多消費者已經意識到,購買優質產品,一年省下來的電費也會比三五百元還多。
這么多年,格力沒進行過價格戰。不過,我們也在努力爭取產品價格讓消費者滿意。我們采取的唯一手段就是靠規模,減少單臺利潤,而總體利潤卻能夠增長。
如何實現2000億?
《21世紀》:格力電器提出了2000億的目標,這一目標是如何制定的?
董明珠:格力2011年的數據是接近840億元,同比增長30%多。以這樣的增長速度,2012年,格力超過1000億毫無懸念。未來3年也就是“十二五”末期,格力實現2000億元銷售目標,這個承諾早了一點,但對于我們而言也是必須要做的。“十二五”末期,格力會力爭實現利潤100億元、稅收100億元,而2000億元目標估計沒問題。
《21世紀》:格力未來如何通過空調單一產品實現2000億?
董明珠:2006年的時候,我們和第二名的差距是13億元,現在我們之間的差距是250億元,這些增量都是消費者提供。我們在家用空調市場的份額已經有37%了,新增加的1000多億元,也是消費者說了算。
當然,這個空間需要我們自己去尋找。我們的原則仍然是專業化,打垮自己的過去,創造新的格力。格力在商用空調還差很多,未來3年,做個三五百億元沒問題。此外,我們的離心機產品的訂單,由于產能不足的問題已經無法正常供貨,新簽訂單至少要2013年1月才能供貨。
《21世紀》:有言論稱空調業的產能已經過剩,整個行業會不會觸碰到天花板?
董明珠:對于格力而言,雖然我們占據著市場排名第一的份額,但是,我們并沒有感覺到產能過剩。我們現在一年4000萬臺的產能,僅是能夠滿足我們自己的需求,我們在湖北、河北等地仍然在擴充產能。此外,我們很早就想進入商用空調領域,但是,最難突破的就是它的技術。別人不會賣,所以,唯一途徑就是靠我們自己去研發。
國際化棋局
《21世紀》:很多國內企業去海外擴張,采用的是并購的方式實現,格力在這一方面有無計劃?
董明珠:每個企業有每個企業的策略,所以不能說我去兼并就是最好的。我們也看到TCL兼并收購湯姆遜彩電業務,但我們還沒看到很多成功案例�,F在國際化需要轉變一個觀念,國際化是改變人類生活,不是走出去就強大了。
《21世紀》:格力電器的國際化面臨哪些挑戰?
董明珠:挑戰還是很多的。我們有一個例子很典型,那就是巴西市場。當初這個市場讓我們非常痛苦。因為我們覺得格力是一個當地人非常喜歡的品牌,所以,最終還是堅持下來了。
這其中遇到比如說管理的問題、國情的問題、相關法律知識普及問題、外派管理人員的管理(巴西腐�。﹩栴}等等�,F在巴西已經很好了,我們在國際化上,遇到很多不可預測的、不可想象的問題,但最終都一一去克服了。
�。▉碓矗�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