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順豐,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把它和連鎖便利店聯系起來,可是如今,做快遞的順豐卻正在加速他們的"零售業大冒險"。在深圳、東莞先后開張了自營便利店以后,近日,在廈門的兩家順豐便利店也正式開門迎客。
快遞企業開的便利店,究竟有著怎樣的不同,是否能給自己創造更大的發展契機?又會不會成為整個快遞行業的發展方向呢?
順豐便利店提供自寄自取快遞服務
在剛剛開張不久的順豐廈門便利店前,如果不是門上貼著黑底白字的"SF順豐"標志,你很難把它與隔壁的其它食雜店區別開來。30平方米左右的店內,商品還略顯單薄。但是,提供自寄自取快遞的又讓它多了些與眾不同。店員向記者介紹了他們的主要業務。
順豐店員:附近小區的居民到我們這邊來,我們有收快件的服務、取快件的服務。我們上門寄件會有優惠。我們一天的營業額還比較少。順豐一直都比較低調,像我剛開始路線也不是很清晰,我們現在也不會像其他便利店一樣打廣告。做個收貨集中站一樣的,我們是一個形象門店,公司的形象門店。
除了簡單的收發快件,這家便利店還將推出可充值積分"順豐會員卡"以及個人地址服務,店員說,這將帶給消費者升級版的快遞體驗。
順豐店員:個人地址服務,它其實主要是保護您的個人隱私,就等于信箱一樣,你把你的快件地址寫好以后直接扔進去,寫一個編碼就可以了,就代表你那個地址了。我們定時開箱然后再直接寄走,我們看不到你的地址,快遞費直接給我們就好了。
便利店剛剛開張不久,已經開始有顧客上門。方便,自然是便利店最大的吸引力。
顧客:我第一次進來,以前郵寄都是讓他上門收的,如果上門要加兩塊,我們自己送過來就少兩塊,比較方面一點,我們自己要找一個郵電局還挺難的。
能否尊重行業規律決定跨界成敗
那么,便利店能給順豐帶來前進的便利嗎?其實,順豐從2007年開始就在我國臺灣地區以與便利店合作的方式試水跨界。據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快運分會副秘書長劉建新介紹,從最初的合作到如今在深圳、東莞和廈門三地開設約30家便利店的自立門戶,順豐的出發點無非是解決我們常說的"最后一公里"快遞難題。
劉建新:通過這樣的延伸,它要減少快遞的誤投和晚投,因為很多住戶白天不在家,可能送去了人不在,就會有第二次投,第三次投,就增加了空駛作業,降低了快遞服務的效率,同時也增加了運營成本。
順豐的自營便利店,從出發點來看,與我們前段時間報道過的蘇寧易購的實體店提貨,京東商城地鐵自提點,可以說是異曲同工。但是,隔行如隔山,順豐的嘗試,能否成為快遞企業突破發展瓶頸的成功范例?又會不會引領同行們的跟隨呢?
有消息稱,順豐將在全國布局1000家便利店,胃口可謂不小。然而,相對于高調的行動,順豐的官方口徑卻相當低調。公關負責人員表示,這樣一個模式正在探索中,所以不便說太多,唯一可以明確的,便利店的嘗試始終將以快遞作為業務的核心。對此,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快運分會副秘書長劉建新表示了認同。
劉建新:實際上便利店就是社區的這種便民小超市,從順豐來講,它的布網密集程度和它發件的頻率,順便送些小貨,都不算太難,但是他是依托他的快遞業務和網絡,關鍵就在它開了這個店以后,對他快遞業務,對它的主業的影響,是不是增加了收件,加快了取件。
此前,受"星辰急便事件"影響,快遞業龐大網絡的背后是否存在盲目擴張的資金鏈隱憂引發廣泛關注。再加上此前深圳共速達物流和中國郵政百全超市并不成功的經驗,對于順豐的所謂"逆市"之舉,宅急送、圓通、申通等同行都表示不會跟進。對此,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認為,對于規模優勢明顯的順豐來說,能否尊重行業規律決定著跨界的成敗。
王先慶:便利店的盈利問題是有個規模經濟的問題。一家店兩家店那么就可能產生虧損,當達到一定規模以后效益就會明顯出來,而且他的便利店的成本中很多就是配送成本。承擔一個供應鏈的優勢,就可能在這個行業后起之秀。除非他在經營模式上跟零售業完全不相匹配,尊重便利店的規律就沒問題。
專家支招快遞業出路:抱團取暖
那么,其它快遞企業如何求生?劉建新給出的建議是:抱團取暖。去年12月20日,北京市啟動了城市物流"共同配送"試點工程,整合四通一達、順豐、京東物流等快遞公司,在各社區、高校等居民點建立配送點,快遞公司將快件送達各配送點,由收件人到配送點自行領取。劉建新認為,這一工程可以作為發展瓶頸的突破口。
劉建新:從長遠看,多數快遞企業,我不贊成他們單獨做這個店,應該走公共配送,就像北京的物流一百米,多家快遞企業,都作為一個他的中介,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國際上也是這樣,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都非常的成功。
其實,在快遞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謀求跨界、試圖轉型、還是尋找合作,都會伴隨著掌聲和非議。所以,新穎而不冒進的戰略自然值得鼓勵,而能否給消費者帶來便利,也是未來前景的最佳試金石。
(來源:中廣網 記者 莊勝春 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