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零售精神,回歸商業本質,構建商業新環境,2012聯商網大會暨零售業發展高峰論壇于2012年4月11-12日在南京萬達·希爾頓酒店召開。
4月10日下午兩點,聯商網大會之高管沙龍在南京舉行。來到現場的有王衛、徐偉宏、虞國敏、王鈞耀、方獻禮、龐小偉、王躍林、彭肖溶、陳靜陽、尤磊、李海燕、高銳、鄭瑋慶、倪輜轢、吳敏峰等高管。
以下是杭州聯華華商集團有限公司·戰略研究中心經理吳敏鋒發言:
杭州聯華華商集團有限公司·戰略研究中心經理 吳敏鋒
吳敏鋒:零售業今年1、2月份銷售不佳,包括我們自己,今年的1、2月份整個的狀態也不是非常理想。我們以前一直保持進展,去年的1、2月份增長水平在17-18%;但是今年的1、2月份,是最困難的一年,整個增長狀況基本上沒有什么太大的進展。但是到了三月份,情況有所好轉,很難判斷今年后期整個的狀況是否會轉為非常好,也不能說整個的經濟情況是非常樂觀,因為經濟形勢狀況確實不是非常樂觀。另外一方面我們在整個大賣場的利益中,成本是非常大的。
成本這一塊主要面臨的是人工成本的問題。這兩年招人難度非常大,前兩年人工成本率在15%的水平,去年可能達到16%,超過了整個公司的增長水平,如果再往上走,整個的成本不斷上升,最后的凈利潤不會有很大的上升趨勢。前幾年,因為我們是從整個中國、從整個的狀況來看,2000年左右應該是大賣場發展的時候,簽的協議大概是10年、12年,所以我贊成王總說的,整個大賣場在這一塊,從10年來算,2012年很多簽訂在市區中心的租金,10年前可能幾毛錢就可以解決,但是現在在杭州地區,兩塊錢以下的租金是沒有的。這個租金翻了好幾倍,10年前我們說國外的大賣場開在郊區,而我們選在最鬧市的地方,是因為那個時候租金便宜,但是現在我們選的機會都沒有。從周期上看,現在基本上是第一輪大賣場租約到期的時候,它必須往外走,所以現在我們能夠明白,為什么國外的大賣場開在郊區。因為郊區有停車場,租金相對比較低,大賣場外遷。但是市區肯定有一些消費者需求的,所以我覺得王總這個觀點是對的,現在的標準超市不代表以前發展的標超,因為以前超市跟大賣場之間的毛利沒有太大的差距,比例比較小,但是現在的毛利率空間要大一些,包括我們去臺灣,也是前年的時候,我們就感覺臺灣的操作模式和國內很多在做的便利店有比較大的差距,我們現在基本上做的是賣商品,但是在臺灣、在香港,便利店不僅僅賣商品,賣的更多的是服務型的東西。毛利高也就意味著其它服務型的東西在跟進,包括品類方面,這個可能就比較復雜。
大賣場現在面臨的一個問題,從整個發展周期上來看,在中國辦了這么多年,也面臨一個周期性的狀況,我個人判斷,大賣場,孤零零的大賣場的概念在現在的國內租金壓力下,基本上難以生存,整個盈利水平比較難以消化當時的租金狀況,所以必須解決怎么樣生存的問題。我們最早開發的一個店,當時我們拿下來的租金比較便宜,比如說當時租金是100萬,但是8年之后租金可能漲到了500萬;而周邊很多的個體戶當時租金比較便宜,8年之后他的租金翻了好幾番。我們把整個地皮炒熱,但是我們并不是受益者,我們最終成為了受害者。8年之后,我們談租金,這個租金已經不可能了。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大賣場比較難以生存。既然說周邊的商鋪熱了,我們可不可以做一些小型的綜合體?比如說,現在在做的一些超市加百貨,我覺得在一線級城市生存空間是比較大的。傳統的大賣場不是簡單的消費者需求的多元化,現在更多的是生活的一站式,因為里面提供的不僅僅是購買商品還有一些服務型的東西,比如說SPA等等,所以涉及的東西會更多。另一方面我覺得是整個市場的經濟,包括租金的成本水平,不得不選擇這樣一種操作模式,以及未來的商業綜合體。現在國內的模式,包括樂購做的樂購會,從操作的狀況看,不能說非常成功,但是還是需要逐漸的探索,也是未來的一種方向。我覺得這是超市未來生存的定位方向。
另外一個就是成本率,如何解決成本率不斷上升又保證自己的利益?一方面就是賣更高的價格,但是這個風險比較大,另外就是供應商,這個風險也是比較大的。怎么從供應鏈上解決問題?我覺得可能是超市這一塊未來怎么樣可以生存的更好所需要思考的。
我就講這些,謝謝大家。
(聯商網編輯部 發自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