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場規劃的原則 | |
| |
|
一、什么是賣場? 賣場是店主與顧客以金錢與商品從事交易的場所。而各家店因商圈的不同,客層也就不同,“客層定位”絕對是超市規劃賣場前所需慎重考慮的因素。賣場是一個舞臺,是店主、顧客與服務人員所共同演出的場所,而搭配演出的就是商品,當一出戲上演時,如果舞臺的設計能與演員、道具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必然是一出叫好又叫座的戲。這是賣場配置與規劃的“原點”,我們必須隨時回到原點,檢查這舞臺設計是否能滿足戲與演員的需求,尤其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消費者的消費心態,隨時都在改變,當賣場不再高朋滿座時,我們就必須再回到原點,檢查這舞臺的設計是否已趕不上潮流或已遭唾棄。 二、消費者對賣場的關心程度 賣場是一個以消費者為主角的舞臺,那么消費者關心的舞臺,應該是一個怎樣的舞臺呢? 日本業者對此問題,曾在一個有52000人的商圈內,發出了二千張的問卷,回收了1600張,可謂有極大的代表性,所得的結果見下圖。 調查初期,業者都以為商品價格可能占極高的比率,但結果并非全然如此。從上表可知“開放式容易進人”占25%,“明亮清潔的店鋪”占14%,“商品陳列易看易選”占15%,可見這些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就是賣場配置,亦即規劃人員所要思考的問題。 三、賣場規劃的原則 依據上述調查,我們可以具體的歸納出賣場規劃的基本原則為: (一)讓消費者很容易進入: 此點是消費者最關心的,超市的規劃,必須時時思考如何讓消費者很“容易”、“自然”的進入店中。 因為一個賣場,雖然產品豐富、價格便宜、服務親切,但如果客人不愿進來或不知道進來,那一切也等于白費。所以,如何讓消費者“很容易的進來”是一切的根本。只有顧客愿意進來,我們才有做生意的機會,中國有句諺語說“人的腳最肥”應該是最好的注解。客人進人了我的店,才是做生意的開始,我們的優點消費者才會發現,我們才有賺錢的機會。 (二)讓消費者停留得更久 我們都了解,為買特定的某些商品而到超級市場去的,約只占30%;換句話說,在消費者所采購的商品中,有70%是屬于沖動性的購買,亦即消費者本來不想購買這樣的商品,卻在閑逛中,受商品的內容、店員推銷、包裝,或正在舉辦特賣等因素的影響而購買。所以消費者進入了超市,超市便已展開銷售的行為,此時必須規劃的第二個原則是,如何讓消費者在店里面停留得更久,我們把握的利器是: ●消費者沖動性購買會越來越多。 ●消費者停留得越久,會買得更多。 為達到此目的,規劃要從兩方面來著手: 1.創造“優勢” 也就是要創造消費者愿意留下來的優勢。此時商店的規劃人員就必須思考,如何做才會讓消費者愿意留下來。當然,如前述調查所示的兩個重要因素,“明亮的空間環境”與“商品陳列易看易選”是一定要考量的。此外,如良好的空調、音響,親切的服務態度,也是消費者愿意久留的原因。 曾經有一家店,在夜間晚餐過后,賣場都精挑細選一些極為優美的音樂,并在音響效果上加強改進,經過觀察,有些消費者,會在晚餐后,信步往商店走來,一方面聆聽音樂,一方面選購商品。此刻對該消費者而言,是在“享受購物的樂趣”。為此,該店主還獲得不少消費者的肯定。 2.排除“不適” 亦即要排除讓消費者在賣場感覺到不舒適感的地方。例如:通路太窄,消費者于選購商品時常會受到他人過路擠、撞的影響,又如音響太過吵雜、粗俗,服務人員的態度不佳等,都會無法讓消費者久留,當然消費者沖動購買的機率自會減少,自然也就減少了銷售機會。 (三)最有效的空間 “啊!真累”以及“啊!真舒服”這二句話雖然文詞簡單,但意義截然不同,如何讓顧客感受購物的樂趣,而會繼續想再來,這是賣場配置與規劃所最需思考的。 店鋪中包含了“前方設施”、“中央設施”、“后方設施”及“建筑設施”。簡單而言,可劃分為“前場”和“后場”。規劃之初,應將前場與后場的面積做一合理的分配,通常所采用的標準是8:2,但目前土地的成本越來越高,以用賣場租金標準租來的場地,充當倉庫或處理場,成本會提高。在物流系統逐漸發達之際,業者可努力改進創設自己的物流系統,或與其他物流系統結合,盡量將有效的空間都利用做為賣場,以增加營業額,降低成本。 (四)營造最佳的銷售氣氛 在消費意識高漲的時代,消費者的認同,已從單獨商品轉移到對商店的整體形象。一般而言,銷售氣氛的創造,要從商店的陳列展示、色彩、燈光著手。賣場的燈光、色彩,應列人一家企業的整體識別體系內,如此才能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商店的規劃與配置,除上述原則外,應充分運用開店前對消費者所做的調查資料。如此方能更了解消費者,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