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后的上海家化(600315.SH)再次以大力度股權激勵計劃引人注目。
近日公布的上海家化股權激勵草案顯示,公司擬以市價的一半價格,向38.1%(共計398名)員工定向發行不超過2840萬股限制性股票,占總股本的6.71%。
“去年時沒想到過股權激勵的范圍這么廣、力度這么大。”一位已經獲得部分股權的上海家化內部員工告訴《第一財經(微博)日報》,公司內部目前士氣非常亢奮。
激勵覆蓋近四成員工
“近四成員工受益的股權激勵,覆蓋面相當廣泛。”一位多次參與股權激勵方案設計的券商人士對告訴記者,一般而言,股權激勵的對象是與公司整體績效關聯最大的那部分人,且職位越高的人,在其薪資比例中股權激勵的比例應更高,這樣激勵效果更好。
或許這也是引起中國證監會擔心的一個問題,在上海家化最新股權激勵方案報送證監會3天后,證監會已經向上海家化提出補充材料的要求,表示雖然股權激勵的人數并不是最多,幅度也不是最大的,但是要補充說明為何激勵范圍如此之廣。
“這樣的股權激勵范圍設計與上海家化特殊的公司架構相關。”上海家化董事長葛文耀告訴記者,下周報送的相關材料將解釋上述比例原因。上海家化最新年報顯示,2011年實現銷售收入35.77億元,同比增長15.6%,營業利潤4.36億元,實現凈利潤3.61億元,同比增長31%。這樣的銷售額僅靠1000多名正式員工創造,而生產、銷售方面的很多工作都是與戰略伙伴合作,比如工廠方面,除了上海青浦區的一個中央工廠外,其他大部分屬于聯營工廠,人員編制不在上海家化內,而正式員工中90%是白領,且70%是大學生。
上海家化內部人士透露,本次股權激勵結構中,管理層包括董事、總經理、董秘、財務總監等7人占到10%,科研和營銷方面的骨干以及總監等中高層占到90%。
此前,人才問題一直是上海家化在與外資巨頭競爭中的短板,被挖墻腳的事情也很常見,僅在首次股權激勵的前五年內,上海家化營銷、技術人員流失79人,中層以上營銷人員流失13人。
2008年,在與中國證監會和上海市國資委等主管部門多次溝通之后,上海家化終于推出了第一次股權激勵,授予股票總數量不超過560萬股,涉及175名員工。但此方案與上海家化最初的設想相比,授予數量大幅下降、業績要求大幅提高。
去年11月7日,上海家化集團持續了近一年的股權改制,以平安集團出資51.09億元獲得上海家化集團100%股權結束。在平安成為上海家化股東的4個月后,上海家化迅速推出第二次股權激勵方案。葛文耀說:“主要目的是為了保留和吸引人才。”他透露,改制后的上海家化已經吸引了一批人才,此外還保留了本次方案10%的股權(280萬股),為以后繼續吸引人才作準備。
三年凈利潤翻番
上述券商人士稱,公司推出覆蓋面廣、激勵力度大的股權激勵方案,目的是最大程度激發員工的努力程度,推動公司未來幾年的業績快速增長。
根據上海家化此次推出的股權激勵方案,激勵對象如要順利完成三年分期解鎖,公司必須實現2012年至2014年凈利潤比2011年分別增長25%、56%和95%,基本相當于三年內凈利潤翻番。
上述券商人士還擔心,如此大范圍的股權激勵計劃費用不菲,最后可能拖累業績。2007年,伊利股份(600887.SH)就曾因激勵幅度較大,導致其由盈利變成虧損。伊利股份2007年年報顯示,按照新會計準則,由于實施股權激勵計劃而予以攤銷的期權費用高達5.54億元,從而導致當年凈利潤為虧損1.15億元。
“這確實有風險。”葛文耀透露,上海家化的股權激勵費用可能近2億元。此外,如果未達到業績目標,公司將按照市場價與當時購買價格孰低原則回購股票,這是另一重壓力。
不過對于上海家化自己提出的這個行權目標,葛文耀也表示了信心,股權激勵計劃通過股東大會實施后,上海家化未來的發展可能比預期更好。“投資者會有回報要求,希望通過努力,3年后才能看到并購收益。”葛文耀表示。
但“上述利潤要求還是主要會在現有化妝品品牌布局下完成”,葛文耀認識到,雖然現在已經接觸和啟動了一些項目,但目前上海家化對于收購也非常謹慎。按照葛文耀原先設想,接下去會把上海家化分成兩個投資平臺,集團做時尚產業的非化妝品業務,上市公司專注做化妝品板塊,目標是打造一個時尚產業集團,而這兩個平臺,將在大股東平安的協助下未來展開一系列外部資產并購。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記者: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