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便利店取消24小時營業
位于三里街路口的某便利店,一個月前接到公司通知,從開業起實施的24小時營業服務,即日起變更為早上8:00到晚上10:30。包括這間店在內,同品牌便利店在市區的幾家分店同時取消24小時營業服務。
該便利店自去年5月份起在城區開立多家分店,由于借鑒了外地成熟的便利店發展模式,自開業起,便主打多項精致服務,其中包括24小時營業。此前,城區除了若干標榜24小時營業的藥店,全天候營業的商店寥寥無幾。
可惜,在堅持了近一年時間后,作為便利店模式主要標志的全天營業,竟然在九江遭遇了“水土不服”。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原先的工作輪班是24小時一班,兩組四人輪流值班。取消后,現在只從早上7:30準備上班到晚上10:30關門即可。
標榜便利的24小時服務為何要取消?有負責人解釋,是招人太難了。按常規算,一間店面需要配備售貨員4人,正常輪班的話,每組每次上班時間長達24小時,“一般是從早上8點上到隔天早上8點,晚上只能2人輪流睡,有顧客來就起來接待。”由于上班時間的特殊性,導致店里的招聘比普通超市更顯艱難。
“一般聽說要上夜班,就不愿意來了。”工作人員解釋,面對招聘難題,他們也束手無策,索性將24小時營業服務取消。
調查:便利店服務不便利
相比沿海城市,便利店模式在九江剛剛起步,可是起步不過一年便遭遇“革新”。有知情人士表示,招人難只是表面原因,模式的服務性在本地不受待見才是關鍵因素。
在一家便利店門面上,貼著該店所提供的服務標簽,零售報刊、各類通訊卡、醫藥箱、24小時服務、速食品、公共交通卡、微波加熱、信件收發、雨具借用、手機充電、開水泡面、電話傳真等,服務類別應有盡有。
在商品類別與超市相比不占上風的情況下,服務成了便利店競爭的砝碼。不過,細問之下,工作人員卻稱很多服務其實都沒有。“熟食品有些店有,但我們這沒有,公交卡沒有,醫藥箱沒有,現在24小時服務也沒有了。”在報刊架上,只有零落幾本文摘雜志,該人員解釋,因為買的人很少,后來他們也沒進貨了。
那么,是否有人使用這些服務?三里街店直接告訴記者,從開業至今,這些服務基本沒什么人用過。便利店推出的便利服務華而不實,顧客不待見,淪為一紙空談。
至于24小時服務,現實更顯然不如預期理想。“半夜來買東西的不多,基本都是買泡面的。”醫院對面的便利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里夜間出行還多些,其他的就更不行了。三里街店表示,便利店重在服務,選址是很重要一環,相比醫院門口,他們這邊晚上商業消費不多,半夜買東西的更少。
前景:很無奈也很糾結
便利服務沒有落地,商品類別又難以跟小型超市有所差別,甚至給旁人價格相對較高的感覺,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城區幾家便利店取消24小時服務,也是營業一年多后的無奈變更之舉。
記者在城區多家便利店看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所售賣的商品種類與小型超市并無區別,餅干、泡面、飲料乃至水桶、毛巾、洗發水等日用品一應俱全,甚至貨架上還有多個品牌白酒。品類的齊全以至于便利店在過年期間都打出“采購年貨到此”廣告。
對于各家店商品類別是否有差異,一位負責人直接表示基本差不多。他表示,位于醫院旁邊的店面因為住院人群,水桶、紙尿褲、泡面等賣得比較好,“有時一天可以賣好幾個水桶”,可在其他地方的,沒有這部分特殊人群,商品的種類也就差不多。
盡管24小時營業服務不再實行,但在部分負責人看來,這是否就是從此取消的一個信號,他們顯然還在糾結。一負責人表示,目前取消24小時服務的原因是招不到人,但之后是否還會再實行,還沒有定論。
(九江晨報 記者 陳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