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各大建筑工地的外圍,隨處可見超大型城市綜合體、頂級購物中心的廣告牌,這被視作今年來中國商業地產“大干快上”的一個縮影。
“我們在上海七浦路附近拿了一幅商業用地,200多畝,十幾個億,樓板價挺便宜,但一直沒想好做什么。”一位資產管理公司高管昨日坦言,該公司以前沒做過房地產,現在看商業地產很火就想做,但現在看來,做這塊的人太多,失敗的也多。
與這家資產管理公司抱著類似想法的企業不在少數,尤其是在二三線城市。
仲量聯行上海投資部總監李凌說,“二三線城市現在還處于大集團軍作戰,且常有這樣一種情況:一個20萬平方米的綜合體出來了,周邊馬上又有更大體量的出來。大的就感覺更好。”
零售地產的熱度似乎更高。
據仲量聯行統計,中國內地2011年零售地產投資交易額創歷史新高,其中大宗投資交易總額約為265億元。大宗交易指整個零售物業的買賣,不包括散售。
仲量聯行4月19日發布的《2012中國零售地產市場投資展望》顯示,2011年,中國零售地產占整個商業地產交易總額的30%,辦公樓占57%,酒店占10%。其中,一半以上的零售地產投資交易發生在非一線城市。
李凌稱,2011年中國零售地產的投資比例有所增加,投資重點轉入非一線城市,這充分表明,投資者正在調整其投資策略,“二三線城市的市場成熟度相對較低,居民收入增長和城市化發展表現更為出色。”
仲量聯行的報告稱,來自亞洲地區和國內的資本,占據了中國零售地產投資市場的主導地位,占比超過總交易額的90%。外資投資者中,在新加坡上市的投資機構最為活躍,占到了全年交易總額的三分之一。
李凌透露,雖然有些投資者看上去是亞洲資本,但背后是歐洲的資本在控制。
仲量聯行的報告顯示,國內企業是主要的賣方,占總成交量的79%。國內企業在非一線城市擁有絕大多數的零售資產,在2011年已成為主要的賣方力量,這種趨勢將在2012年得以延續。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外投資者進入,未來幾年這些物業資產相對成熟后,賣方市場會更加活躍。
購物中心更受歡迎,約86%的零售地產資本投資集中于此。其中,二三線城市購物中心的發展勢頭更為兇猛。
仲量聯行中國投資部總監翰德偉(David Hand)稱,“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直接和間接支持消費的措施,這些政策的影響力將在今后幾年進一步擴大,經濟結構轉型將給中國零售業帶來新的增長契機。”
仲量聯行預計,中國各大中城市的零售模式正在快速改變。5年前,占據二三線城市主導地位的零售模式還是百貨商店,現在購物中心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占領著當地市場份額。
李凌預計,中國的零售業有望在未來幾年加速增長,預計未來中國零售市場將出現更多、更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但李凌也提醒,未來幾年內新的供應會帶來購物中心之間的激烈競爭。
(來源:東方早報 記者: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