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4月10日,民間組織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發布了一份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其在中國化妝品市場抽查的產品中,有23%的產品汞含量超標,最高超出國家標準(1ppm,1毫克/公斤)4萬多倍,另有近10%的產品中砷或鉛含量超過國家標準。《中國經營報》記者對此事件進行追蹤報道,并進行調查、還原和比較,力圖發現其中隱含的行業潛規則。
當愛美的女性把化妝品涂抹到自己臉上的時候,她們可能正處于重金屬中毒的邊緣。從環保組織調查的情況顯示,目前市場上化妝品流通亂象頗多,而這些被檢測的化妝品,都來源于大商場、批發市場和網絡。
國家已有相關行業標準與規定,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去斑、增白美容產品汞超標?據了解,目前“束縛”化妝品市場的卻是一部運行了22年的法規—— 《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年久失修”的法律在管理當下的市場亂象上著實顯得力不從心。“即使被查處,罰款的成本也很低,就算罰了十幾萬元,也不在乎。”一位化妝品從業人士如是說。
打著名牌旗號渾水摸魚
這些產品不僅長期在市場上銷售,而且經銷商大有人在,這只能說明監管形同虛設,而部分經銷商趁著市場混亂和假冒企業沆瀣一氣,渾水摸魚。
在民間組織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發布的調查報告上,最顯眼的品牌當屬“同仁堂醫圣美白祛斑霜”。帶著同仁堂的名字,這個品牌看起來系出名門。
“根本就不是我們生產的,我們的產品中,從未有叫‘醫圣美白祛斑膏’的。”北京同仁堂化妝品有限公司辦公室一位人士在聽說這個品牌之后表示:“竟然敢打那樣出格的廣告?我們不怕毀了‘同仁堂’這塊牌子嗎?”
這位人士還表示,不僅“醫圣美白祛斑霜”,而且 “天下無斑”、“白里透紅”、“一枝春同仁草藥中藥美白祛斑精華露”等化妝品,都是打著同仁堂旗號在市場上招搖撞騙的產品。“和他們打官司,我們哪有精力啊,這樣的品牌市場上天天都有!”
一位化妝品行業人士表示,市場上假冒同仁堂的產品,無論是誰,只要有一點心眼,給同仁堂打一個電話,事情就能水落石出。但是,這些產品不僅長期在市場上銷售,而且經銷商大有人在,這只能說明監管形同虛設,而部分經銷商趁著市場混亂和假冒企業沆瀣一氣,渾水摸魚。
記者聯系到一家位于浙江、銷售“同仁堂醫圣美白祛斑膏”的經銷商,當向其表示這個品牌涉嫌汞超標,而且同仁堂旗下從來沒有這個品牌時,對方卻故作驚訝:“明明是同仁堂的產品嘛!我們都向同仁堂求證過了,說不是的,你是第一個!”
而一家銷售“華佗。雪美婷中草藥特效祛斑晚霜”的經銷商,當被告知該產品汞可能超標1000多倍時,立刻推脫說:“我只是經銷商,產品質量問題和我無關。”當記者告知他該產品早在幾年前就被地方工商部門查出汞含量超標時,對方立刻掛上了電話。
“這樣的企業,‘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因為即使被查處,罰款的成本也很低,就算罰了十幾萬,他們也并不在乎。”美容門戶網總編輯代軍感慨。
用超標原料可賺高額利潤
安全的美白成分原料不但價格貴,而且美白效果相對緩慢,讓顧客看不到效果。相反,含有汞、砷、鉛的美白原料只需要數百元/公斤,而且效果立竿見影。
王柏是豐臺區一家美容店的老板,在豐臺擁有兩家連鎖美容店。就在化妝品汞超標事件爆出來不久,她剛剛結束了和其中一家涉及超標的品牌的合作,轉而加盟克麗緹娜。
她告訴記者,與原品牌是以“進貨-結賬”這種最為原始和簡單的合作開始的,對方的美白系列號稱是其拳頭產品。“其實最開始,我心里就一直有點嘀咕,因為一瓶1000毫克的美容按摩霜進貨價只有20元。”王柏告訴記者,她的美容定價是198元一次,這其中的利潤可見一斑。“坦白說,美容店除了房租和人員成本,其他所謂的產品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計。”
讓王柏驚訝的是,客人居然非常滿意她的美白系列產品。幾乎做過一次美容,客人增白的效果就可以立竿見影。正因為如此,王柏與該品牌拓展了合作,代銷它的美容產品。據了解,該套產品定價為799元,會員可以享受7折優惠,而進貨價只有2折,“暴利”可以達到近400元,占銷售價格的一半。
雖然利潤很高,但糟糕的一面也開始顯現。讓王柏擔憂的事情,店里的美容師先后離職。自從2009年開設第一家美容院開始,她旗下先后有四個美容師因為“手部濕疹”的問題出現了離職。“就是手上反復起丘疹類的小疙瘩,而且出現了脫皮和紅腫,一接觸美容產品就會更加嚴重。”王柏稱,這讓她對上述產品起了疑心。
王柏后來與一位廣州某化妝品的推銷經理溝通,對方坦率地告訴她:美白化妝品產品中超標使用汞已經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安全的美白成分原料幾乎要到1萬元/公斤,比如左旋維生素C、熊果苷、透明質酸等,不但價格貴,而且美白效果相對緩慢,讓顧客看不到效果。相反,含有汞、砷、鉛的美白原料只需要數百元/公斤,而且效果立竿見影。”
在王柏看來,顧客對于美白效果的瘋狂追求,也助推了這個市場的亂象。在她的兩家美容店中,銷售最好的美容課程就是“凈白療程”,而在美容產品中,賣得最好的就是美白日霜。
為什么美容行業這么亂卻始終沒有得到有效的整治,像汞超標這樣的老問題仍然會層出不窮?作為美容行業資深人士,代軍的觀點讓人深省:“雖然有法律和標準,但是實際上政府規范不了。”
代軍舉例:廣州是國內化妝品的發源地,也是國內化妝品產業聚集的地方。現在,廣州做化妝品的企業有不下4000家。“如果要完全按照規范了約束,至少3000多家都要關門,造成的經濟危害誰來承擔?失業面過大誰來承擔?”他認為,現在政府能做的,就是從最基本的地方做起,要求生產企業手續齊全,能嚴格做到這一點都殊為不易。
“你真以為美容官司會要了這些小企業的命嗎?不會的,對這些小企業來說,跑路就是了。”代軍說。
(中國經營報 劉騰 柴瑩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