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院線作為萬達集團發展商業地產衍生出來的重要主力業態而存在。萬達集團對于主力店的合作理念是要找到合適的候選。
2002年,外資影院市場準入開放,美國華納在國內尋找機會,于是與萬達一拍即合,但由于對影院經營的經驗缺乏,將經營權暫交華納,后因為政策性影響,05年華納退出中國,萬達接手自己繼續完成,結果一做就無法收手。2005年,萬達從做影院轉為做院線經營。隨著萬達廣場在全國的建設,萬達影院也以主力店的身份同時進駐全國市場。由于企業先天基因中的商業地產元素,讓萬達院線如日中天。院線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 數據顯示,目前萬達院線擁有影城86家、730塊銀幕,是亞洲排名第一的院線。公司計劃到2012年開業120家影城,擁有銀幕1100塊。照此速度,今年可能還將新建34家影城、370塊銀幕,都是2011年的兩倍以上。行業分析人士認為,中國電影產業未來發展空間依然巨大,萬達快速擴張有利于搶占市場份額。
華納在經營萬達影院時曾經介紹了一些先進的影院管理經驗。當華納撤走時,萬達院線摸索出了一套管理機制。萬達培訓并組建了一批電影院的職業經理人管理團隊,有數據表明,培訓費用占到每年管理費用的10%以上。
影院建設熱潮的背后,存在著隱憂。數字顯示,2011年國內票房收入較2010年同比增長28%,高達130億元,但該增長速度卻遠遠低于影院數量增長速度。單個影院票房收入的下降,意味著新建影院的市場培育期、投資回報期都將拉長。
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1,311,472萬元。在票房收入前10名電影院線公司排名中,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86家影院,票房收入178,475萬元,位列第一。平均每家影院票房收入約為2,075萬元,高于行業一線城市每家影院1,500萬元的平均水平。在我國,以城市人口計算,目前平均10萬人以上才擁有一塊銀幕。即使在銀幕數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的北京,2010年底銀幕數突破500塊,也僅僅達到了3、4萬人擁有一塊銀幕的水平,而美國目前平均每7500人就擁有一塊銀幕,。因此,影院建設滯后仍然是制約整個電影產業發展的瓶頸。大部分院線在同檔期內所排映的影片區別不大,大都集中在票房產出比較高的影片上,而一些相對小眾的藝術影片常無法獲得充足的放映空間,院線分層次、差異化、特色化經營的需求已經浮出水面。而要實現院線的差異化生存和發展,足夠的銀幕數和具有成熟觀影取向的觀眾無疑是最根本的前提。相對而言,院線之外的其他發行渠道及電影衍生產品開發仍然十分薄弱。
根據藝恩咨詢《2010-2011年中國影院投資發展研究報告》,2011年我國票房收入實現豐收,達131.15億元,較2010年增長了28.93%,并且去年電影觀影人次達到3.7億,遠高于2010年的2.9億。截至2011年底,總銀幕數共達9200塊,隨著中國銀幕數量的快速增加,當銀幕數量達到一定規模之后,院線之間的差異化排片與市場細分便會自然形成,屆時,不同影片都會找到自己的市場空間與放映空間,電影產量與上映數量之間的矛盾將得到緩解。
據統計,2011年,全國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銀幕3030塊,平均每天增加8.3塊銀幕,截至年終統計,全國城市影院數量突破2800家,銀幕增長率超過45%。 而萬達院線2012年從現有的86家影城,到年底達到120家。與此同時,市場上不斷傳來華誼兄弟、博納影業等影視公司旗下影院開業的消息。
(來源:搜狐財經 作者:范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