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中心在試圖“去百貨化”,傳統百貨在努力做大成“購物中心”,百貨模式在日益式微嗎?
商務部內貿專家、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洪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中國百貨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發展可謂一波三折,百貨業一直在探索創新,依舊有旺盛的生命力。回歸完全自營的老路不但行不通,而且是“危險之旅”。
他指出,百貨業在全球有150年歷史,在我國也有100年歷史。理論上說,這一業態已經進入衰退期。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百貨業剛剛進入最興旺的時期,“建一個,紅一個;紅一個,火一個”。當時,據說兩三年就可收回投資。北京曾掀起過建設百貨的熱潮,但旋即在1997年、1998年前后出現了百貨倒閉潮。
進入21世紀后,中國百貨再度迎來“青春期”。總體發展良好,表現為利潤率高,吸引許多外商投資百貨業。中國百貨企業紛紛從傳統百貨向現代百貨跨越,不斷改造升級,甚至某些企業在硬件上已經超過了西方國家。
一些百貨在探索轉型,而且不乏成功案例,出現了專業百貨,如北京的菜百黃金;特色百貨,如星光商譽;社區百貨,如北京的甘家口商場。另外,還出現“百貨加超市”模式,既有百貨,銷售非必需品,面向白領;又有超市,銷售日用品,面向普通居民。或與其他業態嫁接,如“1+N個業態”,除了商品之外,集娛樂、餐飲、休閑于一體的百貨也出現了。百貨自己也開始“去百貨化”,向購物中心發展,出現連鎖化(如王府井在全國擁有20多家百貨連鎖店)、多業態經營:既有百貨,也有購物中心、超市和專業店等業態。甚至,網下和網上同步發展。另外,百貨也出現多元化經營:既有零售,也有批發;既有商業地產,也有酒店、休閑娛樂,甚至投資物流配送等等。而家電、黃金首飾、品牌專賣店,早已經從百貨店中分離出來。
但最近幾年,百貨業又開始在走下坡路,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即所謂“千店一面”,毫無特色。
洪濤指出,各種商業業態的演變,既有制度更迭的因素,也有適應環境競爭的壓力推動所造成。但他否認傳統百貨處于“衰敗期”。
他分析,傳統百貨的經營模式日趨式微,但百貨作為一種業態,并沒有生命周期,必須不斷進行創新求得發展,保持旺盛的活力。實際上,百貨業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廣,比如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已經吸納了批發市場、文化用品市場作為會員單位。
購物中心與百貨的界限是否越來越模糊?洪濤分析指出,以往,百貨業自營,自己采購銷售,實行買斷經營,利潤來自于進銷差價或批零差價。但現在,百貨自營比重越來越少,一般自營占5%左右,此外均為聯營。百貨企業從銷售前端,或者從供應鏈等后臺服務獲得相應利潤,應該說合理。指責百貨的正常經營為“食利模式”不太恰當。百貨店不僅面向消費者提供服務,也同時向供貨商付出了“勞動”,理應獲得相應報酬,合理合法。
他不無憂慮地告訴記者,現在業界流傳一種觀點,且調門越來越高:百貨應該“回歸商業的本質”,“提高自營率”。他認為照此經營,必定虧蝕得一塌糊涂,實際上是把百貨引向絕路。因為過去百貨店經營商品品類多至萬種,現在則動輒數十萬種,且商品單價較高,如果完全自營、實行買斷,則會壓占大量資金,風險很大。理論應該指導實踐,但如果輿論一邊倒,業界也不敢說真話,也不是正常現象。
(來源: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