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網購消費的如火如荼,原先是來自強勢電商,可如今連往常走平價路線的電商也打特賣牌與其搶食。比如國內最大的B2C(企業對個人)網購平臺天貓(即淘寶商城)推出的各個時期的促銷活動;一邊是中低端百貨商場、購物中心的冷冷清清。
兩相對比之下,去年圣誕,中國消費者在海外市場瘋狂采購、萬人空巷的場景,顯得格外瑰麗。華人高速增長的購買力,讓不少海外百貨業巨頭們愈發覬覦中國市場這塊誘人蛋糕,也令國內百貨紛紛規避成為中檔商品試衣間的風險,堅定走高端百貨路線。
經典案例:
案例1 廣州或將牽手老佛爺百貨
巴黎Lafayette(老佛爺)百貨全球知名。由廣州市社科院、廣州市經貿委等共同編寫的《廣州商貿業發展報告》提到,廣州將加速高端商業發展,重點開展巴黎“老佛爺”、倫敦“哈羅斯”等世界知名百貨商的招商。
今年一季度,廣州消費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4 .7%,增速同比回落1 .4個百分點,各大商業企業經營形勢嚴峻。報告預計,今年零售業走勢“增中放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00億元左右,同比增15%.針對今年零售業“寒冬”,專家提出多方面對策,包括加緊編制新興大型零售商業網點規劃,尤其是明確珠江新城-員村、琶洲、白云新城等新商圈的定位和招商引資工作。
廣州市經貿委提出,高端繼續成為今年廣州商貿發展取向,政府招商目光投向世界知名百貨商。報告透露,會重點開展巴黎“老佛爺”、倫敦“哈羅斯”等世界知名百貨商招商,鼓勵和獎勵國際一線品牌進駐。廣州市經貿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雖然該招商計劃還未到操作層面,但會把“老佛爺”、“哈羅斯”列為接洽對象。
評述:
去年隨著一批標志性的高端商業綜合載體投入運營,吸引眾多國際著名品牌扎堆入駐廣州,徹底扭轉了廣州高端商業和引進國際頂級品牌不足的局面。
據統計,從2011年4、5月起,古琦(Gucci)、愛馬仕(Hermes)在廣州麗柏廣場新店開幕,太古匯的路易威登(LV)旗艦店面積多達1800平方米,同時還引入香奈兒(Chanel)、迪奧(Dior)、普拉達(Prada)等十幾個國際一線品牌;珠江新城太陽新天地與近20家國際品牌商家簽約。其中,路易威登和愛馬仕均選擇在廣州開出了其在中國內地的最大店。這反映出廣州對國際品牌吸引力在不斷提升,另一方面表明廣州國際商貿中心、國際購物天堂的資源配置和聚集輻射能力不斷增強。
案例2
歐美市場萎縮 外資百貨來華謀出路
近日,全球最大的零售百貨集團梅西百貨通過注資方式,向國內一家奢侈品網站注資1500萬美元,并將在該購物平臺開設專區,銷售自有品牌商品。梅西百貨的商品最晚將于2013年春季在該平臺上市。
梅西百貨并非首個在華設店的外資百貨,2010年11月,法國老牌百貨老佛爺亦宣布在北京西單商圈開設亞洲首家直營店,預計將于明年5月亮相。
歐美百貨紛紛來華圈地,亞洲百貨同樣不甘落后,具有180年歷史的日本高島屋百貨將于今年年末在古北新區開出中國首店。
商業總量過剩或致艱難突圍。過剩的商業業態以購物中心為多,買手制的特色高端百貨并不多,目前國內主題百貨除瑪莎之外,韓國樂天、泰國尚泰等外資百貨都剛剛起步,對于體量不大、主題鮮明的外資百貨前景比較看好。
評述:
外資百貨看到中國市場高速增長的購買力,卻未必預估到國內白熱化的競爭環境,甚至局部區域百貨過量的風險和隱憂。梅西百貨“曲線入華”的目的一方面在于通過電商平臺迅速了解中國消費者的購買習慣,而另一方面也是通過此次“試水”,為開拓實體店做準備。
近兩年,外企百貨重新回歸中國市場,并沒有“狼來了”那么可怕。本土化仍然是外資百貨進入中國市場面臨的首要問題,記得瑪莎百貨剛進入中國那會兒,就由于衣服尺碼問題,一度業績不佳。
案例3
北京翠微廣場明年將吸引國際品牌入駐
日前,北京翠微大廈股份有限公司通過2011年度股東大會,發布了最新發展計劃。今年,翠微將以品牌、效益、發展為主線。其中,翠微首家購物中心翠微廣場,將在明年進行較大范圍的品牌調整。
根據翠微方面傳來的信息,翠微廣場計劃調整地下一層的經營布局,其同時正在規劃商場國際品牌引進和經營布局的整體調整方案。為了合理配置資源,挖掘經營潛能,翠微方面還計劃對牡丹店、清河店的經營布局和品牌結構進行調整。吸引國際品牌入駐、整合資源、突出主題營銷是調整重點。
資料顯示,去年,翠微實現營業收入超過48億元,同比增長24.65%;利潤總額1.81億元,同比增長28.58%;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1億元,同比增長26.24%。
評述:
繼20120年3月,國際著名品牌Burberry簽約翠微廣場之后,翠微廣場與翠微百貨的錯位經營意圖更加明顯。不過,就目前所銷售的品牌而言,離奢侈品還有些距離。所以,此番調整很是令人期待。
案例4
國際大牌掀起第三撥杭州開店潮
近日,當高圓圓和張靜初出現在湖濱國際名品街時,這低調許久的地段終于在人群的翹首觀看中感受到逐漸呈現的熱鬧氣氛。兩位當紅藝人從時裝周回國沒多久便馬不停蹄趕杭州,就是為MaxMara這家全新精品店開場。478平方米、三層的店鋪,這是該品牌目前在國內規模最大的一家品牌形象店。
無論是去年已經悄悄營業的Cartier、Balmain、GUCCI以及Moncler,還是目前邊重新裝修邊營業的元老級品牌Dolce&Gabbana,或者是從去年底至今依次開店的PRADA、YSL、MaxMara,還有杰尼亞及其女裝品牌AGNONA,經過幾年調整,湖濱國際名品街已經成為杭州奢侈品的重要地盤。
從杭州大廈、萬象城到湖濱國際名品街,Cartier最先開出3家精品店,路易威登也將達3店。從路易威登進入杭州,大牌在杭州至少經歷兩撥開店潮,如今的第三撥,門店數已不是根本,杭州奢侈品市場更多變化正在悄悄發生。
提到杭州的奢侈品,不得不說到Dolce&Gabbana,當2005年時,絕大多數杭州人還沒搞明白Dolce&Gabbana和D&G究竟有什么區別時,它已經悄悄在湖濱國際名品街開業,還居然選了一個不臨街的位置,算是最有魄力的大牌之一。而這幾年除了YSL、Balmain、MiuMiu、AGNONA等品牌是首次在杭州亮相外,大多是現有成熟品牌的爭奪。
評述:
目前,奢侈品在中國的開店數正在逐年增加,他們已不再滿足于百貨商場和購物中心的基本設置,五星級酒店更為舒適的環境更吸引他們,北京的王府半島酒店就是其中的代表�!‘數赇伱娣e足夠時,奢侈品不再急于即時效益這個問題,他們開始有閑心做一些深層次的推廣或文化的滲透。不可否認,人們的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轉移。
各方觀點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
經濟形勢不景氣導致行業困境
在4月7日,國家商務部通報2012年一季度流通領域運行情況時表示:受汽車、家電、金銀珠寶、家具等中高端消費品需求勢頭減弱影響,大型流通企業銷售增速放緩明顯。一季度,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5.6%,增速比上年同期放緩6.9個百分點,回落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4個百分點。
受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今年一季度中國零售業營業額增長放緩,個別企業甚至出現負增長,零售業正處于由外延規模擴張向內涵增長轉型的發展時期。
經濟形勢不景氣,消費者信心不足,自然會捂緊手中“錢袋子”。而由于百貨業經營以珠寶、化妝品、服飾、家電等非生活必需品為主,在零售業普遍業績慘淡的背景下,百貨業更為顯著。
范艷茹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副秘書長
對“百貨店”的提法也越來越少
如今,我國傳統百貨業面臨嚴峻挑戰。首先,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消費者信心下滑,2011年后半年以來,零售業銷售受到嚴重影響。而以經營非生活必需品為主的百貨業更是首當其沖;其次,專業、專賣店的興起分流了傳統百貨業的消費人群,而近年來電子商務的大行其道對百貨業形成巨大沖擊。
從2003年“非典”以來,中國百貨業經歷了近十年的黃金發展期,如今受到經濟環境和行業競爭的影響,百貨業正面臨轉型壓力。而在零售業界,業內人士對“百貨店”的提法也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更大體量,更強聚客能力的購物中心,“百貨店”這個曾經以滿足消費者購物為主要目標的傳統業態在逐漸離我們遠去。
晁鋼令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市場營銷研究中心主任
外資百貨進入中國 市場表現可能不如預期
不少百貨商家可能在前幾年已萌發了進入中國市場的念頭,但隨著歐美消費市場的惡化,來華投資成了商家們眼中的救市良策。商業地產專家楊詠詩亦認為,盡管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仍然是越來越多海外零售商們眼中的“香餑餑”。
中國人口基數大,私人財富增長迅速,消費正處于成長階段,這些都是吸引外資百貨入駐的主要原因。根據波士頓咨詢集團5月發布的報告,去年中國百萬富翁家庭數量增加16%,達到143萬個,相較之下,美國的百萬富翁家庭數量則減少了12.9萬個,報告還預測,未來5年時間里,亞太地區將維持當前的財富增速,私人財富總額將超過歐洲。
目前中國的商業總量增幅已超過了購買力的增幅,同質化競爭嚴重,百貨甚至供大于求,外資百貨選擇這一時機進入中國市場,很可能導致市場表現不如預期。
陳壽送 易觀國際分析師
網購分散傳統百貨購物人流
零售市場規模的高速增長源于中國網上購物環境的不斷成熟和完善,以及網購用戶規模持續擴大和網購用戶滲透率繼續提升。隨著企業服務與產品品質的提升,消費者對網購的信任與依賴程度增強,網購客戶群從年輕主力消費群體逐漸擴張至高年齡層,該行業呈現出從低消費、低頻率到高消費、多頻率演變的發展趨勢。
與此同時,B2C網站愈演愈烈的價格戰吸引和分流了在傳統百貨業和網絡購物之間左右搖擺的消費群。事實上,對傳統百貨業構成威脅的不僅僅是電子商務,一些大賣場、專賣店的發展對原有的百貨體系形成進一步解構。
何向陽 世紀聯華百聯清城購物中心總經理
百貨企業購物中心化將成明顯趨勢
從消費者的視角來看,購物中心相當于一個加強版的百貨店,在滿足消費者購物需求的基礎上,增加了餐飲、休閑、娛樂等功效,具有更強的聚客能力。以萬達廣場為例,除了購物之外,還有萬達院線、KTV、游戲廳等配套設施。從經營的角度來看,購物中心多以商業地產項目來開發,百貨店大多以主力店的形式入駐購物中心。
有調查數據顯示,百貨在日本發展了近100年,目前百貨業態在日本已不占據主流通地位,在零售銷售額中只占據10%的比例;從2000年到現在,隨著日本人口老齡化加重,百貨業一直處于負增長時期。
而近年來我國商業地產的蓬勃發展,使得購物中心大行其道,逐漸替代了傳統單體百貨店的概念。消費者的需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F在大家購物之后還需要能夠休閑放松,還要用餐。周末的時候,一家人在購物之余還要在一起看個電影。購物中心就是滿足了消費者購物、休閑、娛樂的一種業態,真正做到了“一站式服務”。今后很多傳統百貨都將轉向購物中心,百貨企業購物中心化將成明顯趨勢。
(來源: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