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口區某小區周圍的兩家好德便利店的燈,自上個月熄滅以后就再也沒有亮起來。
這已經不是第一家關門的好德便利店,盤踞上海多年的上海農工商,面對日益高漲的成本不得不關店調整戰略了。
但外資便利店在成本大山前卻并沒有停止擴張的腳步。與好德隔了一條街的羅森新店正在緊張地裝修中。
小小的便利店引發了內外資零售企業的爭奪。是擴張還是潛伏,是流血開店還是忍痛關店,內外資便利店上演了又一出冰火兩重天的大對決。
巷口爭奪戰
內外資便利店連鎖企業都在瘋狂搶奪市場,卡位戰的刀光劍影正在進行。
“隨著當前大賣場銷售額的逐漸下降,而成本的上升,很多企業紛紛看好便利店市場的發展前景,進行戰略性布局。”北京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說。
進入中國20年的便利店大佬7-11終于要開放加盟,在北京和成都加大擴張力度,公布了加盟條件。而上海7-11也將于明年1月份開放特許加盟。
與此同時,7-11的老對手全家便利6月殺入了成都,一天同時開3家店,與WOWO、紅旗、7-11等展開競爭。全家方面還表示,今年總店數目標是1200家,并以每月50家的速度快速展,擴大進入杭州、成都及深圳等新市場。
在北京便利店市場經營多年的港佳好鄰居也坐不住了,今年7月與“Hi!小白”網絡精品便利店達成了戰略合作推出網上訂送餐服務,但其負責人表示,因范圍有限,目前這一服務只針對朝陽區的指定區域。
內資方面,各家連鎖便利店也沒閑著。
作為北京地鐵出口的惟一的便利店企業,北京車行天下餐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杰就表示,“樂加”房車便利店今年底增加到120輛,同時與京東商城合作,打造 “收發室”工程。
河北國大36524便利店總經理賈軍波也透露,國大36524今年計劃新開150家店,并將積極開拓寫字樓和高端社區市場。
進入西安市場2年的山西便利店連鎖企業“唐久”更是放出豪言壯語,“未來幾年內,唐久24小時連鎖便利店在西安的門店要擴張到2000多家……”
民營快遞大佬順豐也從去年就打起了便利店的主意,繼深圳地區的20多家店營業以來,日前北京8家店也已低調營業。
便利店3.0時代
從1987年第一家便利店亮相廣州,便利店市場發展經歷了多種形式。第一代便利店可以說就是從雜貨鋪衍生而來的24小時小超市,后來發展到以速食鮮食為主的連鎖便利店。而專家認為,現在便利店正進入3.0時代,邁入人群細分的品牌服務階段。
目前,以外資為代表第三代便利店紛紛推出人性化服務。例如,7-11強化店鋪餐飲休憩空間;全家在成都新店增設休息區,提供WIFI上網等個性化服務。
內資企業似乎也嗅到了危險的氣味。
“如果不能積極創新,市場份額遲早會被吞食掉的。”賈軍波說。
賈軍波表示,國大36524今年將積極開拓一類商圈。所謂一類商圈就是指高端商務區、住宅區。對于一類商圈的高租金問題,他認為,在其他成本(人工、電費等)不變的情況下,營業額上升的比例將大于租金上升的比例,盈利能力會更強。
試水高端的上海聯華快客也有不錯的表現。上海聯華新聞發言人孫明稱,目前上海聯華快客的高端便利店的日均營業額已經達到6000元,單日營業額最高超過10000元。這一數字在便利店的經營上還是不錯的成績。
孫明還認為,便利店應當在便利、即時上多做文章,向中高端轉型或許將是未來的方向。
然而走向高端,7-11等外資便利店似乎做得更“徹底”。7-11進入中國就把眼光瞄準高端商務區和寫字樓。目前北京的7-11便利店聚集在東城和朝陽等商業中心,在上海7-11更是把店安在了寸土寸金的徐家匯。羅森對于100多萬的租金毫不放在眼里,努力將店面放在人流多的商業區。
一味走高端,在當前租金、人工等各種成本都飛速上漲的背景下并非萬全之策。 “高端并不能成為便利店發展的終極方向。”上海良友金伴總裁邱文勝就認為,相比大賣場客戶較高的穩定性而言,便利店更多在于便利性。有些開在居民小區的便利店的投入產出比并不比市中心區域差,而且營業也比較穩定。
因為背靠母公司——上海最大的糧食經營企業良友集團,良友金伴在大米、面粉、食用油方面有著較強的優勢。邱文勝告訴記者,良友金伴的選擇更加靠近居民區。此外數據顯示,在南京市場經營多年的蘇果便利,1400多家店也是多分布于居民區。
內資危與機
不論走商務還是靠社區,在外資來勢洶洶之時,內資便利店原有的規模優勢正在不斷減小。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顯示,2009~2011年,農工商好德、可的便利店總數從2500下降到2100。聯華快客依舊2000家左右,沒有多少變化。良友金伴也基本保持在500~600家,沒有太大增長。
一方面是內資的裹足不前,另一方面是外資卻在拼命擴張:從2009年到2011年,7-11便利店數量從400家發展到將近800家,全家從359家增加到約700家。羅森方面也有不錯的表現,從200多家發展到現在的300家。
對于如此強烈的對比,賴陽表示內資便利店在“內功”方面還有待加強。一個運營情況良好的便利店要有前后兩個系統的支持。內資目前在店面選擇、服務等前臺系統上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相對于外資,在后臺食品加工、消費者喜好分析、商品結構優化、產品周轉率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例如食品加工方面,全家在上海建設有中央廚房,而羅森方面也在上海擁有自己的鮮食廠。
此外,據記者了解,全家還將在成都的雙流和郫縣建設兩個物流配送基地保證食品供應。
內資方面更多是與相關供應商簽訂合同,由供應商統一配送。北京樂加便利房車的早餐就由合作伙伴進行制作,并于早上6:30之前送達各個網點。良友金伴方面也是由鮮食供應商進行供貨。
對于外資便利店的大肆擴張,賈軍波就表示雖然內資便利店處于最困難的時期,但是內資當下的“潛伏”或許是為更好的發展。內資便利店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北京樂加房車便利店就看準了“輪上的世界”,準備在移動中創造財富。劉杰表示,北京老城區改造導致很多商業點缺失,移動的房車則能迅速補充空白。不過,賴陽指出,目前仍處于網點布局和消費習慣培養階段的北京房車便利店的發展前景還需時間考驗。
積極試水電子商務也是一個方向。扎根東莞的美宜佳截至上半年門店總數超過4100家。美宜佳副總經理周振興表示美宜佳正在試水線上線下商品差異化運營策略。
(中華合作時報·超市周刊 見習記者 陳紅杏)
新聞1+1
帝都VS魔都
□ 陳紅杏
不論內資還是外資,都紛紛看好便利店市場。就分布狀況來看,目前便利店較多分布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和成都、南京等經濟發達的省會城市,戰況不可謂不慘烈。但是北京和上海的情況卻不那么相同。
作為首都的北京被網友們稱為“帝都”,但是在便利店方面似乎步子走得太穩了點。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大概有2000多家便利店,主要集中在四環以內商業較發達的地區。品牌方面,內資擁有著絕對的話語權。除了港佳好鄰居的200家門店和7-11的不到150家店,其他基本是內資的天下。
此外,7-11的老對頭全家還沒有“進京”,不過據全家一位離職員工透露,目前全家鐘意于北京市場多時,已經派小組先行考察,可能明年就會進入。
而在溫暖濕潤的上海,又是另一番場景。6000多家便利店上演著一出滬上大會戰,良友金伴總裁邱文勝就戲稱上海是便利店的“魔都”。
數據顯示,上海目前有便利店6400余家,外資與內資似乎平分秋色。“便利上海”更成為微博熱議話題。據了解盤踞上海多年的農工商擁有1500家左右的好德、可的。本土大佬上海聯華示旗下擁有1200多家聯華快客。而國有老牌良友金伴在上海也擁有將近600家店。
羅森、全家、7-11等外資的力量也不容小覷。7-11在上海的門店數已過百,羅森的店鋪數也過300,還在快速增加中。而開店速度一向讓人側目的全家更是用8年時間布局了700多家門店。
如此南轅北轍的情形,賴陽解釋說:“這跟氣候有很大的關系。”這里的氣候一是指自然的氣候。相比上海溫暖濕潤的氣候,北京長達4個月的寒冷冬天,導致人們的戶外活動大為減少,相對的商業行為也有所減少。另一方面商業的氣候,作為政治中心的北京比上海又少了那么些“自由”。
另外,物美北京公司副總經理種曉兵也表示,北京地面擴張式的城市規劃也給使人們的平均入店障礙高達7米,甚至10米以上。而上海則正好相反,高架式的發展模式使得上海居民的入店障礙小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