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在二級市場上舉牌被低估的老商業股一直是茂業國際董事長黃茂如的一招妙棋,且都收益頗豐。這位發家于房地產的深圳百貨大亨,向來低調神秘,被業界稱為“隱形富豪”。而作為深圳茂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黃茂如掌控著一個日漸強大的商業帝國。
在茂業集團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中,黃茂如是一個翻江倒海式的人物。近日,慣于在二級市場閃電突襲“獵殺”目標的黃茂如再度出手,買入國內百貨業巨頭大商股份4.5%股權,躋身其第四大股東。
對于增持、舉牌零售百貨上市公司以及資本市場上的運籌,黃茂如可謂是經驗豐富。此外,無論是公司的經營管理、行業內的并購,黃茂如的行事風格都顯得相當凌厲。
抄底大商股份
在百貨業,資本開道成為黃茂如領軍下的茂業國際進行市場擴張的重要特點。
目前百貨行業競爭激烈,估值低迷,不可避免這或將催生行業新的并購潮。如今看來,黃茂如顯然比其他業內零售人士更深諳此道。“我們今年上半年就盯上了大商股份。”茂業系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現在營業收入這么高,利潤卻很低,未來肯定有提升的空間。”
近來,大商股份財務變臉可謂非常快,這些黃茂如早就看在了眼里。據了解,截至2011年底,大商股份擁有百貨門店88家,自有物業面積達到150萬平方米;同時在東北和河南市場規模排名第一,年銷售304億元;但與之對應市值只有112億元。今年一季度,大商股份業績突變,其前三個月凈利潤4.09億元,同比暴增191.34%;而去年四季度大商股份單季度虧損4304萬。
在眾多的百貨公司中,黃茂如旗下的茂業系唯獨選上了大股東持股比例僅有8.8%的大商股份,其眼光不可謂不獨到,而且也早就開始了有計劃的布局去舉牌商業大鱷大商股份。
首先,黃茂如為此次進軍大商股份做了充分的資本準備。此前,黃茂如掌控下的茂業國際成功推進兩筆融資:一筆是通過旗下的成商集團發行短期融資券不超過3億元,另一筆是通過旗下茂業商廈發行8億元的一年期融資券,融資成本為年利率4.29%。截至去年年底,茂業國際的現金余額約14億元。
與此同時,黃茂如旗下的茂業國際自身百貨業務并沒有擴張計劃,茂業國際財務總監王斌表示,為應對行業挑戰,茂業百貨自去年下半年起放緩開店速度,今年上半年僅新開1間百貨店。可見,黃茂如和他的茂業系對新一輪資本擴張有備而來。
早在2006年時,大商股份曾向大商集團買入地皮,作價每平米約1.6萬元。2010年,集團又將地皮賣回給上市公司大商股份,作價4000元每平米,相當于一平米上市公司給控股公司“送”了1.2萬元的利潤。“集團有這么好的平臺可以施展財技,為什么要拱手相讓給茂業呢?”
但玩轉資本市場,基本沒有失敗案例的黃茂如怎可能想不到這一點?“黃茂如的眼光非常準,既然做此投資,定然想到大商股份與大商集團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對自己投資的潛在影響。”業內人士評價說,“黃茂如和他的茂業國際首先想要通過財務的投資來與大商股份搞好關系,培育出信任的關系,再繼續增持股票,成為大股東并參與和影響公司治理。”
黃茂如也表示,做百貨,資本的實力很重要,尤其現在百貨業利潤率下滑得很厲害,一些企業在刺刀見紅的價格戰中倒下。目前看來,在黃茂如的打理下,茂業系的實力確實不可估量。
投資機構也普遍認為,此次茂業系入股大商股份,具有強烈的行業并購意向。中投顧問零售行業研究員杜巖宏也認為,大商股份第一、第二大股東并不能形成實際控制權,公司分散的股權結構,有利于茂業系繼續提升話語權。不可否認,市場上的一舉一動都難逃其法眼。如今看來,此次黃茂如抄底大商集團可謂完勝了對手,再次展現了其非凡的財技。
資本弄潮高手
眾所周知,對黃茂如而言,茂業系雖說近年來一路高歌猛進,但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其在資本市場上的突襲“獵殺”。在眾多香港投資者心目中,與其買黃茂如的股票,不如跟著他買股票:“他之前投資的A股,賬面已有兩三倍的回報,投資股票他比你厲害!”不管以何種投資方式理解,市場認為黃茂如的每次投資都是成功的一筆。
黃茂如和他的茂業系在資本市場上讓人驚艷的一次是在2008年其上市之后不久,黃茂如在17天內,火速舉牌三家上市公司。到如今,茂業系通過資本運作,先后染指的A股商業企業有,成商集團、深國商、商業城和渤海物流。
舉牌如今的大商股份,這與2008年舉牌ST國商、商業城、渤海物流公司的情況基本一致,即舉牌公司股權分散,資產重估價值遠高于市值,業績表現較差。
早在2005年上半年,A股股市徘徊于1000點的谷底時,當時名不見經傳的茂業百貨以2億多元代價控股成商集團,獲得成商集團旗下商業網絡和物業資產。此后通過對成都商場的進行改造,重新納入茂業國際資產包再次赴港上市,時逢2008年資本市場步入頹勢,但是仍然融回30億港元資金。可以說,這是黃茂如在資本市場上的又一經典之作。
實際上,黃茂如首先選擇了企業直接上市,但是卻不順利。緊接著黃茂如轉而選擇了買殼和參與國企改制。2004年初他投資7億元興建的重慶茂業百貨成為當地營業面積最大的百貨公司。2005年茂業百貨以3.8億元購得了成商集團65.75%的股份。
應該說,黃茂如并購成商集團是冒了很大風險的。事隔多年,很多證券分析師在回憶當年的并購仍然這樣認為。雖然黃茂如是在迪康集團曾雁鳴最失意的時候買下成商。據當時報道,迪康集團拿到茂業商廈的收購資金后要拿出9000萬償還對成商的占款,可見黃茂如在同迪康的收購談判中掌握了很大的主動權。但是,由于迪康掌握的非流通股比例很高,黃茂如接手將觸發要約收購,甚至面臨退市風險。
盡管存在風險,但當時業界仍然大多認為茂業集團此役一舉多得。不僅可以借殼上市,更由此進入成都零售市場,掌握成商的老客戶和寸土寸金的地產,還可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打進四川二三級城市,擴大黃茂如的商業版圖。
而且,成商集團長期虧損讓黃茂如有了更多的打算。在重組成商的同時,茂業集團層面的資產重組也同步展開,拆分商業地產和百貨資產兩大主業。經過一系列重組,“茂業系”的百貨業資產獨立出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獨立的股權結構。
如果茂業集團通過對成商集團注入資產實現整體上市的話,最多是ST成商股價上漲帶來增值。但是通過香港整體打包IPO,既實現整體上市,ST成商的資產也能實現二次融資,由此可見,黃茂如財技確實了得。在茂業集團打包上市之后,很多證券界人士對黃茂如的資本運作贊賞有加。正如證券界分析的那樣,黃茂如通過這樣的運作,使兩駕馬車同時受益。當然,這兩駕馬車的駕馭者黃茂如身家也隨之暴漲,以50億的財富位居國內各大富豪榜前列。
2008年底,茂業國際上市后半年時間,茂業系先后在二級市場舉牌投資渤海物流、ST國商和商業城,時至今日,皆獲得了數倍投資收益。黃茂如的身家也水漲船高,在2011新財富500富人榜中,黃茂如夫婦以170.2億元的資產身家排在34位。
總而言之,支撐著對三家上市公司全面舉牌的除了茂業國際雄厚的資金實力外,還顯示了典型的產業資本對金融資本的抄底行為。黃茂如和他旗下的茂業本身在商業領域經營管理比較出色,具備相當資源優勢,收購這些經營不善的商業企業后,對收購企業進行改造輸血,待時機成熟可以成為新的融資平臺或者套現。
在過去幾年,茂業從未停止擴張的步伐,黃茂如依然在資本市場上尋找機會。今年3月,茂業國際對外宣布,從今年開始,茂業國際將每年斥資20億元開拓華東、華北市場,計劃每年通過收購、自建新開3—5家門店,新增營業面積20萬平方米以上。
地產往事
盡管被贊譽為百貨業“不世出的奇才”,但接近黃茂如的人都知道,真正支撐起黃茂如財富大廈的是背后的房地產業務。從某種意義上說,百貨業充當的是品牌、聲譽以及現金運輸載體的作用,而房地產的運作和盈利則是茂業帝國的根基。
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背景是,黃茂如有兄弟四人,如今都是深圳的地產大鱷,黃茂如無疑是四兄弟中最成功的一個。和幾個兄弟比起來,黃茂如一開始還是個小角色。他在深圳最先做的幾個地產項目規模都不是很大,但是可以快速收回投資。而同一時期黃氏家族中的黃世再已經開始在深圳城中心地區大張旗鼓地運作項目了。
1996年,茂業商廈成立,黃茂如開始涉足百貨零售業。1997年深圳東門商業區改造,作為地產商的茂業卻出人意料地殺入商業零售業,成立了茂業百貨東門店,這為茂業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其實,黃茂如1992年起就開始涉足房地產,是深圳最早參與城市運營的地產商,于深圳布吉開發了“茂業城”,其2003年開發的世界金融中心更是成為了深圳的地標性建筑。
在投資地產時,黃茂如并不追求規模,而是強調能否迅速收回投資,這種控制風險、快速回籠的思維讓黃茂如幾乎沒有在多次的房地產調控中犯錯。而正是由于早期快速周轉并從事利潤豐厚的房地產業務,為黃茂如百貨業的崛起提供了足夠的時間、空間與財力。
無論是圈地、商業競爭還是資本運作,黃茂如及其兄弟們的確非常高調,“在深圳地產界,黃氏家族最鼎盛的時候一年總投資幾近占到深圳地產業總投資的六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黃茂如果斷舍棄了一二線城市和資本市場的膠著,在三線城市中大量拿地和并購,以時間換空間。與此同時,茂業國際是國內最早提出“商業+地產”發展模式的商業地產開發商,也是最早從商業地產開發向商業地產經營轉型的企業。
實際上,黃茂如的這種別具一格的“商業+地產”模式,也曾經受到過質疑。因為數年前很多跨國零售巨頭進入中國,和中國的很多零售商產生了正面交鋒。當時,萬科的王石為了避免這種交鋒,甚至賣掉了當時盈利很好的零售企業萬佳,從而專心做地產。但黃茂如卻恰恰在這個時期,成功兌現了“商業+地產”的戰略。
黃茂如說,“賣場是我們的生產工具,沒有賣場我們就賣不了貨,因為這個我們才去蓋樓的。”他認為,茂業最大的優勢就是百貨業的經營能力。不難看出,茂業模式的出發點和歸宿其實是商業而非地產,這是茂業和其他商業地產公司最根本的不同。
作為茂業集團的幕后功臣,黃茂如秉承一貫的低調態度。也許很多人都聽過“買一百送一百”的銷售策略,但很少有人知道,這正是黃茂如挺進零售業時想出的營銷方法,并創造了當時“66小時不打烊”的紀錄。不可否認,黃茂如開創的茂業獨特的“百貨+商業地產”模式很好的解決了重資產公司資金周轉慢的問題,并可提升物業價值。
擴張野心
作為深圳百貨業的龍頭老大,黃茂如一手打造的茂業格局并非深圳一地,在理順了自己的商業模式之后,茂業走上了全國擴張之路。黃茂如要做的,就是在全國各地復制“地產+百貨”的茂業模式。
2003年12月,“茂業系”接手重慶江北最大爛尾樓——江田君悅廣場,之后將其更名為重慶東方時代廣場,并將裙樓部分約5.3萬平方米的面積用于開設茂業百貨店。翌年10月,茂業重慶江北店正式開業,這是公司首次在廣東省外復制“商業+地產”模式。
“茂業每進入一個城市都要開設3—5家店面,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經營這一地區的市場。”黃茂如說。近年來,茂業擴張勢頭很猛,已在全國近20個城市開設了39家門店,并且以每年至少5家的速度增長。
據黃茂如介紹,茂業現在確定了華東、華北、西南、華南為四大發展區域,每個區域都根據其城市GDP水平、人口規模、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零售市場發展狀況抓住重點省份和重點城市深耕發展。
如此快速的擴張源于黃茂如對中國經濟形勢非常樂觀的判斷。他認為,國內人均GDP正邁向4000美元大關,從國際經驗看,此過程中消費將得到快速發展。而且,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斷深入,為擴大消費提供了上升空間。此外,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80后、90后新興消費群體不斷壯大,都將有力促進消費水平的提升。“這些宏觀和微觀經濟環境,對零售商來說,是一次機遇。”黃茂如說。
黃茂如認為,中國的零售業在未來十年到二十年都將處于高增長期。茂業的擴張也會基于這樣的判斷而保持高速擴張。“國際零售業巨頭大多有上百家門店,我們離這個數字還有很遠的距離。”這句話讓黃茂如的雄心顯露無遺。
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是,茂業至今尚未在北京、上海和廣州開設門店。黃茂如承認,茂業近年來專注于二三線城市的發展,錯過了進入這些城市的最佳時機,現在強行進入,無論地段選擇還是綜合成本,都沒有什么優勢。“但這也是我們的一個目標,總有一天我們會到這些地方去。”他說。
在他看來,目前二三線城市充滿了機遇,它們給茂業帶來的收獲毫不遜色于一線城市。但除了擴張布局之外,對于茂業這樣的連鎖百貨企業來說,如何對旗下的幾十家店面進行有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最終的成敗。
黃茂如和他的旗下的茂業國際對分布在各地的店面采用“協同管理法”。所有具體的經營都是門店在做,總部只是給它們制定目標經營和預算管理,根據預算來調配供應商、人力等資源。同時在財務上實行統一結算,收支兩條線。門店可以做預算支付這條線,但所有營業收入都會通過聯網的財務系統收歸總部統一管理。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財務風險,同時也讓整個集團在資金使用上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應該說,茂業的快速擴張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且財務數據更是靚麗可觀。
的確,在資本市場的收購和快速的擴張讓人看起來眼花繚亂,但黃茂如一再強調,“做零售業其實很辛苦”,需要很扎實的態度。這對于黃茂如和茂業這家有志于成為行業領導者的公司來說,現在才剛剛上路。
(來源:《中國商界》雜志 作者:黃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