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014年,計劃再開業40多個萬達廣場。”王健林近日再次表態。在樓市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商業地產卻逆勢上揚,表現搶眼,地產商紛紛涌入商業綜合體的開發中去。住宅與商業,成為開發商眼中誘人的“雙核驅動”模式。
大牌房企紛紛加持商業
21世紀中國不動產的監測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全國商業地產月均投資增速達到了30%以上,是同期住宅開發投資增速的1.3倍,今年上半年更是拉大到2倍。多家大牌開發商,正在加大商業地產的比例;此外,不少已經將商業地產部分與住宅分開打造單獨的平臺,為今后的擴張、上市融資做準備。
如龍湖地產,預計到2014年商業項目超過30個,利潤將占總額15%-20%。綠地集團之前商業地產占10%到20%,今年則將升至40%。
商業土地市場也爆發出熱度。而“十一”長假之后的全國土地市場首場拍賣上,萬科出手6.5億競得佛山商業用地。緊隨萬科之后,保利在上海、長沙巨資連拿兩塊商住用地,其中上海地塊總價45億,競價過百輪。
南京綜合體8成由房企打造
在南京,這樣的情況也十分明顯,綜合體項目8成由房企打造。除早已進入的萬達在江寧等區域都有待開新項目,紅太陽在江北打造了華東Mall,德盈地產首度進軍大型商業綜合體的開篇之作虹悅城新近開業;此外,高科置業的東城匯、招商地產的花園城、中海的環宇城、大發集團的艾尚天地、世茂集團的濱江綜合體等等,都即將待放。
協鑫地產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張利方分析,受房地產調控的影響,近兩年由住宅開發轉向商業地產開發的企業和人才越來越多,他們都在商業領域尋找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住宅項目的銷售總監的薪酬20萬至30萬,但商業綜合體的招商總監百萬年薪并不罕見。”但他也坦言,大型商業綜合體的運作與住宅開發完全不同,專業化程度非常高,開發商光有資本實力、把商業體量做大是遠遠不夠的,項目要比理念、比環境、比品牌、比服務、比個性,總之,新生代商業綜合體已經進入差異化PK時代。
(來源:金陵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