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Nielsen2012年的零售和購物趨勢報告,盡管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和緩慢的GDP增速,亞太地區的袋裝百貨銷售比去年增長了13%,而大筆交易則增長了6%。
為了應對不斷上升的百貨價格,很多消費者開始采取謹慎的消費策略,引發了更少但更為頻繁的百貨商店購買行為。
消費者的百貨購買繼續向現代貿易渠道轉移,他們積極擁抱選擇更加多樣,購物環境更好以及價格更低的這些新渠道。在過去一年,現代交易商店的數量增長了11%,達到270000,而對現代貿易渠道的投資在越南、菲律賓,泰國最為旺盛。便利店的數量也在急劇擴張,增加了10000家到81000,便利店擴張最快的地方在韓國。于是在該地區,便利店增速高達15%。
ModerngrocerytradestorenumbersbyformatinAsiaPacific(%annualgrowth)
Nielsen的報告發現商店自有品牌在亞洲發展仍然較慢,在現代經銷渠道中銷售占比不到8%。商店自有品牌增長最快的地方在臺灣,韓國和印尼,銷售增長都超過20%。自有品牌的銷售開始在一些基礎的百貨產品品類中獲得吸引力,這些品類有紙制品、塑料包裝和飲用水,以及主食。包括大米,食材,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的價格尤其敏感。亞洲私有品牌發展受阻的原因主要是用戶的低信任度,而這些商品本身有較高的品牌忠誠。
Annualgrowthrate(2011),totalmarketversusprivatelabel
其他消費者趨勢還有:
節省:成熟且支出敏感的消費者尋找促銷來管理他們的百貨購買支出
新價值方程:盡管消費者越來越依賴于促銷打折,但他們仍在尋找有價值和價格平衡的產品。
日常購買:用戶增加他們的購買頻率,不少亞洲用戶每天都在購物
便利:零售商大力投入建設便利店以應付消費者的日常購買需求
數字購買:數字購買體驗的改進提升了消費者的購買興趣
(來源:199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