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特約評論:萬圣節前夕,一些都市媒體紛紛報道各地超市有點“恐怖”:骷髏面具、魔法帽等萬圣節道具赫然陳列。因為我的孩子前日路過某幼教機構門前遇到圣誕節活動而“夜驚”,所以在網上查了一下資料,發現歷年各地多有因被萬圣節活動及陳列所驚嚇的孩子,包括發高燒等癥狀。不禁想,商超到底該怎樣過萬圣節才是有經濟效益,并且有文化效應的?
商超營銷向來是有節過節,無節造節,但一個完全開放迎接男女老少的中國公共消費場所,渲染一個西方“鬼節”萬圣節,是否合適仍值商榷。
在美國,該節重頭戲是夜幕降臨后,孩子們帶著面具,挨家挨戶去敲門,討糖果,“不給糖果就搗蛋”,但被大人要求不許打擾門前未掛南瓜燈的家庭。公元前五世紀,愛爾蘭的凱爾特人(Celtic)將這天定為夏末,亦象征一年的結束,他們相信所有時空的規律會暫停,靈界大門打開;節日漸漸演變為美式趣味,但其秩序井然,十分難得。
門店陳列,是完全敞開的,消費者被動觀看。這是商超用以營銷推動商品發展的重要方式,同時也對消費者審美與體驗負有一定責任,其中自然包括讓部分消費者如隨行的幼兒(那些在購物車上坐著的小孩子)免于恐懼的義務。
是不是所有的節日,商超都一定要做陳列堆頭促銷,而怎樣才算恰當的節日促銷?
有個段子說一種糊涂、熱情的老好人。每逢節假日都給朋友、熟人發手機短信祝過節愉快,嚴重的還包括清明節,收到的人沒有不惱火或哭笑不得的。簡單地做萬圣節搞怪道具陳列,其邏輯與那逢節必賀的老好人異曲同工。
有門店負責人告訴某記者,最近的冬瓜賣得特別好,也有部分孩子喜歡那些道具——我啞然失笑,部分真實有時是皇帝的新裝,哄公司高管說我們在努力做活動沖刺銷售但實際提升乏力,不檢討那些無辜被嚇到的孩子。
萬圣節道具不是不能賣,更合理陳列是關鍵:體現基本陳列,其中恐怖道具隱秘擺放,讓需要的顧客按圖索驥。譬如煙酒便被規定不向未成年人出售,有一道篩選的門檻,煙酒本是合法的,但對受眾有所限定和保護。這還體現了賣場的人文關懷。
在西方,萬圣節過后,許多人開始期待“圣誕節”了。中國商超做圣誕節營銷的力度和熱情早不下于西方,這是對的,因為廣大消費者有強需求,且基于宗教、愛情、社交、喜悅等多種元素。相比之下,萬圣節營銷的理由和空間都乏善可陳。
我們要相信一些樸素、有效的道理,比如“少就是多”,把節日陳列做精致,把平日陳列做精美,把陳列與商品、消費者、供應商、節日內涵的關系精心連通。以上,權作對商超做節日營銷的一點簡單建議。
(聯商網特約評論員林尚玉/文 博客http://blog.linkshop.com.cn/u/28134/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