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商“雙11”促銷戰的來臨,電商網絡信息安全問題再次成為消費者高度關注的熱點話題。日前,電子商務領域也接連出現信息安全事故,使得網上消費糾紛不斷。如何強化網絡信息安全監管,成為亟需解決的焦點問題。
日前,知名網商1號店爆出個人用戶信息被泄露,京東商城也出現大量“惡意訂單”,在消費者中引發不安和爭議。多位業內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都指出,對于個人信息安全和網絡信息安全事故,目前監管層面相應法律法規都比較缺位,侵權成本低,消費者維權成本太高。因此,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電商消費秩序,才能進一步推動電商業的發展。
現象 1 1號店11名員工泄露用戶信息被警方控制
日前,上海公安部門通報了打擊網絡犯罪專項行動的最新成果,其中,著名網購公司“1號店”不良員工涉嫌勾結外部人員泄露70萬客戶信息的消息,在消費者中引發巨大不安。
根據上海市浦東公安分局透露的消息,經過前期排摸調查,現已查獲“1號店”網上商城員工與離職、外部人員內外勾結,造成部分客戶信息泄露一案。截至目前,已有11人被公安部門控制。
其實,早在半年前,就有微博用戶“IT客”向媒體報料稱,有賣家在兜售1號店70萬用戶信息,售價為500元。當時,1號店極力否認泄露用戶信息。不過,隨著浦東警方消息的公布,1號店用戶信息遭泄露的事實浮出水面。
對于70萬用戶信息遭泄露,1號店副總裁劉彤日前回應稱,半年前,1號店在進行日常工作排查中發現,有部分客戶的訂單信息(即客戶的收貨信息)可能存在人為原因的泄露,1號店高度重視,主動向上海警方報案,并積極配合警方的調查、取證工作。對受到影響的顧客,1號店對其訂單信息的安全問題進行了妥善的處理。1號店還會繼續積極協同上海警方進行案件偵查,并密切關注警方的調查結果。基于警方偵查的獨立性及保密性,目前公司沒有更細節的信息可以披露。隨著案件調查的進展,1號店將配合警方及時向社會公眾及媒體公布相關信息。
劉彤表示:“作為企業,我們非常遺憾看到該事件的發生。此事曾給部分消費者帶來不安,1號店希望通過媒體對此表示誠摯的歉意。”
微博用戶“IT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今公安機關把事實(指泄露用戶信息)揭露出來了,希望1號店通過公共渠道包括自己的網站,向消費者道歉并說明情況。”
現象 2 京東商城撤銷惡意訂單被“圍觀”
隨著“雙11”購物狂歡節的來臨,電商網絡信息安全問題再次成為消費者關注的熱點話題,除了1號店70萬用戶信息被泄露案之外,另一家電商巨頭京東商城日前也遭遇網絡信息安全事故。
10月30日晚10點半左右,京東充值平臺積分換話費活動出現BUG(漏洞),點擊后系統自動充值成功,但是不扣積分,同時未充值成功的積分被雙倍退回賬戶,一個充值動作僅需10秒即可完成。京東商城的這個BUG立即被廣大消費者發現,并在網絡上被廣為傳播,引發了網民“撿漏”熱潮。直到當天網上11點40分左右,京東商城才修復了該BUG。業界傳言稱,因為該漏洞,京東商城的損失超過2億元人民幣。
對于京東充值平臺積分換話費活動出現BUG及出現損失2億的說法,京東商城公關部負責人譚曉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爆出系統BUG的充值平臺是30日剛上線的積分換購新業務,該業務正處于測試期。“京東商城已在第一時間成功修復該BUG,目前用戶可以正常使用積分換購相關商品。因該BUG而導致京東出現2億元虧損的說法純屬謠傳。”
京東商城針對此次安全事故出具的書面聲明中表示,京東已經向公安部門報案,后期將與相關用戶協商解決。對于一些惡意訂單用戶保留進一步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追究法律責任的說法一出,立即引發網民的圍觀。有網友向記者吐槽稱:“所謂協商解決,就是強制撤銷訂單。京東此前多次出現強制撤單的情況。漏洞是京東自己造成的,自己有錯在先,怎能要求用戶承擔責任。”
知名IT業法律專家趙占領表示,這次京東商城的BUG事故,事故原因是京東商場自身的技術過錯,但如果網民利用這一漏洞進行惡意盜刷,也將承擔相應的責任。“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用戶對漏洞不知情,下了訂單并充值成功,這種情況下用戶屬于不當得利,這個問題可協商解決;另外一種情況是用戶明知是漏洞,并利用漏洞大量下訂單,金額巨大的,可能會構成盜竊犯罪,這種用戶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分析 針對互聯網領域 立法十分迫切
隨著網絡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用戶的高度關注。1號店70萬用戶信息遭泄露,京東商城因系統BUG遭盜刷,類似的情況近兩年以來多次出現,使得網絡信息安全遭遇嚴峻挑戰。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馮林指出,由于許多電商網站對會員信息資料使用的都是明文而非加密的保存方式,很容易被黑客或者公司內部人員獲取,從而造成用戶信息外泄。“這里面既有技術上的原因,更多是屬于管理上的原因。”而對于網站系統漏洞造成的網絡安全事故,金山公司安全專家李鐵軍表示,責任出在網站身上。“京東相關產品上線之前測試不嚴格,是出現BUG的原因所在。”
對于網站泄露用戶個人信息,由于相關法律的缺失,截至目前,依然很難給予法律層面上的定性。“此前多家大型網站都爆出泄露用戶信息的情況,但這些公司都沒有因此承擔法律上的責任,這也使得網站沒有動力去加強用戶信息保密工作。”馮林表示,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強化互聯網企業和網民的法律意識,提升違法成本,才是應對網絡安全事故的根本之策。
網站因系統BUG而遭遇盜刷,截至目前也很難定性。“大量網民利用系統BUG,實現了給自己手機充值,或者給Q幣充值的目的,從性質上看確實屬于盜竊。就如同一個倉庫門沒有鎖好,路人紛紛進去盜竊東西一樣。但很多網民卻以為虛擬網絡上這種行為并不違法,更談不上犯罪。因此,針對互聯網領域的犯罪,及時立法,讓網民樹立起守法意識,也顯得十分迫切。”廣東紅棉律師事務所彭周律師告訴本報記者。
(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 :田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