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的大型房地產開發企業,首創置業已布局全國50多個城市,也已經邁出了國際化的第一步。
市場大局已穩
在首創置業董事長劉曉光看來,當前市場整體穩定,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政策相對穩定,除非市場出現大的波動,否則應該不會有新的調控措施出臺。其次,當前市場的主題“去庫存”,基本不存在出現大幅度波動的可能性。再次,經過多輪市場起伏,當前的消費者普遍較為理性,這也就決定了當前市場的穩定狀態。
劉曉光同時認為,國內經濟發展以及人口紅利等因素,決定了當前國內存在真實而又多層次性的市場需求。這種多層次的需求,處于變動之中且不斷蓄積,因此談不上業內關于“此前幾個月的銷售回暖透支了需求”的說法,這也正是市場穩定的表現之一。
當然,市場的穩定與本輪調控息息相關。劉曉光表示,當前市場所處的階段,是本輪調控以來效果顯現比較徹底的階段。
關于市場形勢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劉曉光認為,凡事均可謂“雙刃劍”。整體形勢不好,企業業績受到影響。但這種發展形勢欠好的階段,也正是各類資源的價格相對較低的階段,是企業收購資源、儲備力量再啟程的好時機。
商業地產博弈
自住宅限購以來,不少以住宅開發起家的開發商紛紛轉戰商業地產,首創置業也不例外。2010年,首創置業在多個城市高調啟動了其商業地產品牌項目——芭蕾雨奧特萊斯。現今,多個芭蕾雨項目的住宅部分已對外銷售,但預期中的“芭蕾雨奧特萊斯”商場卻遲遲未開業。
劉曉光告訴記者,芭蕾雨的模式建立在一定的產業基礎之上。首創需要與一家具有國際化運營經驗的專業公司合作,打造真正意義上的符合國際認知的奧特萊斯。不可否認,首創在芭蕾雨的商業地產發展道路上進展得并不順利。而這與當下國內整體商業地產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息息相關。當下國內商業地產的發展存在諸如同質化、貪大求洋等通病,多求規模而缺乏特色,相關配套服務也相對滯后。
劉曉光坦言:“這需要至少5年的時間去修正和改善當前由于資源分配不均和地區差異性而導致的商業地產的發展被扭曲,未來的發展將會以多元化的產業地產為主要方向。”
進軍海外
9月11日,首創置業與法國地方政府簽訂了土地協議,將共同建設中法經濟貿易合作區,并享受法國和歐盟特許優惠政策。據了解,這是國內16個境外經貿合作區中唯一一個設立在發達國家的合作區。至此,首創置業邁出了進軍海外市場的第一步。
劉曉光介紹,該經貿區將兼具研發、物流、文化教育等眾多功能,首先將會是中資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組裝裝配基地;其次,該經貿區將引進擁有技術但缺乏市場的歐美企業,并將之與中資企業進行有效嫁接;此外,經貿區還將需要建設一些商務商業等配套設施。
劉曉光坦言,進軍海外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慮。首先,隨著近幾年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積累,國內企業尤其是具備一定實力的大型企業,已經進化到了國際化發展的階段。其次,囿于當前國內市場的發展狀況,企業需要開辟一些新的發展領域。再次,當前國內企業的融資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如果要走向國際社會進行融資,需要企業持有一定規模的國際資產。
與此同時,劉曉光認為,當前國際市場形勢不佳,國際資源類產品價格相對較低,正是實力企業走向全球收購及儲備資源的大好時機。
擇機入滬
然而,時至今日,首創置業卻始終沒有進入上海市場。對此,劉曉光也深表遺憾。
劉曉光告訴記者,早在1992年,浦東開發尚處于籌備起步階段,首創置業就有意于進軍上海市場,卻最終由于各種原因沒有成行。1998年,首創置業再次看好了浦東世紀公園附近的地塊,但最終由于當時首創在北京市場擁有大量地塊而沒有拿下。此后幾年間,國內房地產市場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上海土地價格一路水漲船高;首創曾在虹橋、虹口、浦東等地尋找投資機會,但最終沒有實現項目落地,而是積極拓展進入上海周邊城市,比如昆山、無錫等。
對于首創是否進入上海市場,劉曉光直言,上海是國內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橋頭堡,其地產價值遠不止今天市場上所呈現的那樣,這與上海作為國內一線城市土地及各項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息息相關。首創一定會在合適的機會,進入上海市場。
另據劉曉光透露,首創置業與新加坡資金合資成立的投資公司在上海注冊成立,至于具體的投資項目目前尚處于前期洽談或籌備階段。
(來源:東方早報 記者:李淑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