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以往在各處放出消息要開便利店的風格不同,羅森便利這次進入北京市場卻顯得格外小心翼翼。如果不是看到羅森在前程無憂招聘網站上發布招聘信息,或許北京許多便利店企業并不知道,這片并不火熱的市場又將迎來一個便利店巨頭。
然而,連全球便利店老大7-11“闖蕩”了8年也并不順利的北京市場,帶著巨大野心的羅森,要想攪動這片渾濁,甚至快要凝固的便利店藍海,并非易事。
野心布局
“北京的同事最近在重慶羅森學習,北京的羅森很快就開。”羅森便利重慶江北區一家便利店店長告訴記者,主要學習內容包括商品管理、店鋪管理、數據管理3個大方面。
至于學習的具體內容以及目前在北京開店的選址、計劃等,重慶羅森公關經理劉衛告訴記者,由于目前北京羅森的公司還在籌劃階段,細節方面并不了解。而北京羅森則一直以開會為由拒絕接受記者采訪。
從目前羅森在重慶和上海的店鋪看,目前重慶的羅森便利店擁有1500多種商品,其中包含數百種鮮品和速食,包括魚香肉絲盒飯、意大利面、飯團、關東煮等。而北京羅森的鮮食產品是否和重慶有所差異化,還不得而知。
不過,全家便利成都負責人李建鵬告訴記者,全家如果要進入北京市場,會做一個詳細的調查,主要客戶群集中在什么區域,開始進行細密的市場調查,然后進行資金上的統籌,然后再做進入或者不進入的打算。他向記者透露,全家屬意于北京市場多時,已經派小組先行考察,可能明年就會進入。
對羅森要進入北京市場早已有所耳聞,好鄰居便利副總經理畢震告訴記者,日系的全家、羅森、7-11都非常看好中國市場,也很希望提前占領市場,哪怕現在虧損著。“因為可能過一兩年再來,也許市場已經被其他企業占領了。”
要說日資便利店的野心,還屬羅森的大。今年上半年,羅森中國投資公司董事長、總裁三宅示修就早已宣布了羅森的擴張計劃:上海羅森今年的指標是在已有350多家門店的基礎上新開300家門店,即翻一番,而以獨資形式成立的重慶羅森則計劃至今年年底,將其在重慶的便利店將從現在的50家增至100家,到2015年將達500家。羅森最終希望未來十年內在華開設店鋪總數達到1萬家。
不僅如此,有香港媒體稱,羅森社長兼首席執行官新浪剛史(Takeshi Niinami)表示,為進一步增加市場銷售,該公司正計劃在中國收購至少3家營運商,以作為其海外收購的第一步。新浪剛史沒有明確提及此次收購的具體目標,只表示正在與3至4家伙伴洽談中。
加盟的尷尬
誰將成為羅森收購的目標?這種收購行動能否在北京市場首開先例并順利拓展,似乎并沒有明確的答案。
“在北京,目前專注做便利店的也就是7-11、好鄰居、快客。”畢震對記者說,在他看來,作為港資的好鄰居,在北京發展已經10年,早已熟悉北京市場,目前好鄰居的門店數量在200家,比7-11和快客都多。
而7-11雖然只有100多家,但其獨有的“快餐島”為其帶來了50%以上的營業額,再加上現在7-11已經放開加盟,這不管對于目前的對手好鄰居,還是未來的對手羅森、全家等,都是看不見的威脅。
事實上,在北京除了好鄰居、7-11、快客等便利店,物美、京客隆、超市發等京城大佬們也開設了貼近社區、門店面積較小的便利店,而且數量比較多,據統計,物美、京客隆、超市發這三家的便利店總數近千家,這對于即將到來的羅森而言,如果沒有在鮮食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特色,很快會被這三家發達的配送系統和采購優勢壓倒。
“蛋糕就是這么大,物美等便利店業態的拓展肯定對我們會有影響;不過他們專注于社區超市和大賣場,對于便利店似乎并沒有投入過多精力,比如商品構成、門店形象等并不是那么專業。”畢震告訴記者,好鄰居只專注于便利店,他認為,市場還很大,好鄰居并不怕競爭。
不過令人尷尬的是,好鄰居2002年進入北京,2004年就已放開加盟,不過目前其200家門店中只有10多家為加盟店,“主要原因跟稅收體制有關,如果個體加盟好鄰居,在銷售終端還需要繳納增值稅,而且在進價方面并沒有太大的優勢,而如果他們自己從新發地批發商品,可能毛利比加盟一個便利店還要高。”
同樣放開加盟7-11,則不存在好鄰居那樣的問題。其核心商品——鮮食以及自有品牌產品,都握在自己手里,并不怕競爭對手。但是放開加盟的這多半年中,加盟者寥寥。畢震告訴記者,主要原因是門檻太高,除了幾十萬的資金投入,還需要加盟者全職投入,并帶入一個家屬或者親友,“但是在北京,如果有百十來萬的資金,一般都不愿意自己去從事這么辛苦的工作。”
日系的全家、羅森、7-11都非常看好中國市場,也很希望提前占領市場,哪怕現在虧損著。
羅森隔靴搔癢?
外資品牌便利店每次放出拓展新市場的消息,總是能掀起便利店業界一陣騷動。市場的逐漸分化成了熱門地區擠破頭、其他區域一片白的馬太現象。就連北京這樣的市場也只有7-11、好鄰居等開拓了10多年,仍然沒有強勁的競爭對手進入。
如今,羅森要進入了,也許全家亦將緊隨其后。然而,羅森能否以其新模式和優勢在北京為自己分得一杯羹,甚至改變競爭格局,還是僅僅“重在參與”北京市場,最后淪落為隔靴搔癢的邊緣派對手,北京的客觀環境似乎早已給出答案。
“北京的消費水平早已達到開便利店的水平,只是網點開發還需要更精準。”李建鵬告訴記者,許多人并不看好北京市場,主要是因為北京的商圈、住宅區分得比較明顯,所以在網點選擇上需要非常謹慎,才能有一石二鳥的效果。
同時,在申請各項執照方面,北京比其他地方要嚴格,耗時長,成功率也低。以李建鵬在成都的經驗,只要按流程走,基本上都可以申請得到。
所以在成都的全家便利,便民服務除了常見的水電煤代收、信用卡還款、公交卡充值等,還可以購買電影票、繳納各種罰款等,甚至最近快遞業務也在與便利店洽談合作。“其實很多銀行都想把代收業務拿掉,放到便利店,雖然這些服務實際上在營業額中占比非常少,但是能帶來很大的客流。”
但是到了北京,由于代收代付業務等便民服務需要和地方的企事業單位去談,想在便利店賣報刊也絕非普通便利店可以做到的。據某咨詢公司調查,獲得銷售報紙權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注冊資本達500萬元;獲得銷售避孕產品權則需要申請16份證書。復雜的申請過程阻礙了北京便利店的產品擴充,削弱了該業態的市場競爭力。
此外,畢震告訴記者,單純從商業環境來講,北京作為政治中心,商業氛圍沒有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濃厚,再加上像政府大院、科研院所、軍區大院已經高校市場,這些地方的商業一般都是內部消化,普通連鎖商業很少去觸及。
而羅森這個時候到來,要想打破便利店拓展僵局,恐怕也只是其中國總裁三宅示修的一個“宏偉”的計劃吧。
(中華合作時報·超市周刊 記者趙曉娟)
羅森在華發展歷程:
羅森(LAWSON)是日本規模僅次于7-ELVEN便利店,在中國目前主要分布于上海、重慶、大連三個城市,以下為其發展歷程:
1996年,上海華聯羅森有限公司成立,中方股東華聯集團(2003年并入百聯集團)持有羅森便利30%股權;日本羅森則持70%,并輸出“羅森”品牌,合資公司總經理由日方人員出任。并在上海以開設全年無休息、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
2004年,日本羅森將其持股比例由70%下降為49%,將羅森便利控股權轉讓給了中方股東。百聯集團控股上海羅森后,開始迅速發展網點,在百聯控股之前,羅森在上海只有96家門店,而到2004年年底,羅森門店數已經增加至198家。
2009年,羅森試圖在中國大舉擴張,計劃在未來5至10年內將分店數量增加10倍。當時羅森社長新浪剛史表示,預計未來幾年公司在中國市場將會大舉擴張至約3000家分店。
2010年,羅森進入重慶市場,當時為羅森快餐配套的是重慶市本土餐飲巨頭陶然居。當年,羅森打算在年內開出5家標準便利店。
2011年,日本羅森增持上海羅森股權塵埃落定,日本羅森增持上海羅森股比至85%,百聯則保留15%股權。日方已替換中方總經理,并大量引入日方管理層,并在貨品架構、采購等各方做大變動。
2012年,北京羅森在北京設立辦事處,并作開業前期的調查、招聘、培訓等籌備工作。
7-11的北京活法兒
雖然在北京目前只有130家店鋪,但7-11對于競爭對手的到來,似乎永遠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因為7-11認為,其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消費者,只要跟著消費者走,就沒有錯。
事實上,7-11真正的法寶都是其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核心產品,包括FF(快餐)商品和日配商品。
柒一拾壹(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井上富實夫也坦承了這一點。“我們FF(快餐)商品的利潤率較高。”他們發現,中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高齡人群增加,中國的女性不僅要工作,還承擔著重任。因此在外用早飯的男女非常多。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7-11生產了符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FF商品。
而在7-11到中國之前的市場調查中,7-11發現,中國便利店中并沒有好燉這種商品,中國人也沒有吃好燉的習慣,但是他們發現,中國是一個湯文化非常發達的國家,并喜歡在湯里放入各種菜品進行涮著吃,比如麻辣燙在中國深受歡迎。
有了這個發現,7-11開始研究如何將麻辣燙轉移到便利店,并使其具有美味兼便利的特殊。通過安全、美味、受歡迎程度多方面的測試以及對湯料味道多次改良,好燉出現在了7-11的店鋪里,并深受消費者歡迎。
此外,各種口味的盒飯、魚香肉絲餡兒的包子以及其他快餐商品也與好燉一樣,在一步一步與消費者互動的過程中研發出來。
當然,這些商品讓7-11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也給他們帶來了競爭對手無法比擬的優勢。目前,FF商品的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52.6%,也貢獻了59.5%的毛利率。
而在7-11在北京的開店策略也讓同行們頗為奇怪。記者在其官網上瀏覽時發現,目前7-11在北京130家門店中,其中朝陽區就有66家,占比幾乎50%,剩下門店分布在海淀區、東城區、西城區等城中心的區域。
井上富實夫表示,7-11在北京屬于限定區域高密度集中開店的策略,因為這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顧客回頭率以及物流效率。
(中華合作時報·超市周刊 記者陳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