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特約評論:錢報消息稱,杭州現最拽書店,每天只開4小時。我首先想到浙大西溪校區邊著名的“胖子燒餅”,他的店每天也只開大半天,因為另一個賣早點的店主和他分攤店租,其次是已從附近文三路搬至較偏紫荊花路的楓林晚書店。
賣書這件事,在電商領域都快被做成猴戲了,如大促時有0元購或抵至兩三折的,倒像超市做生鮮更多為人氣考慮一樣。正兒八經做書店的,被物業租金逼得狼狽不堪。譬如朱升華的楓林晚,也早已不單純是書店,它做文化沙龍、企業圖書館等延伸產業。而吳曉波開在解百元華店的藍獅子書屋也基本上不賣別人的書了,只放吳的書,其余做成咖啡館。
報道中的“最拽店”大約開得不錯,但他是位退休老人,賣舊書,經常論斤賣,把自家車庫改裝成了書店,不裝空調,沒請人。極低成本,沒有運營壓力,只為好書流轉。它當然算不上正式的書店,更不用說書店連鎖商業了。
我曾幾次撰文探討民營書店經營之難和未來機會,分析過消費者閱讀習慣變化與購買渠道多樣化壓力。今天就說書店和老板這件事,常是文化人為自己和陌生書友而開張,但對它的商業化運作卻難有充分保障。但不是文化人,誰要開實體書店呢?賣奶茶都可能更賺錢。
扯遠點。上周六,美國總統奧巴馬帶女兒參加“周六小企業日”活動,去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小書店“ONE MORE PAGE"買了15本兒童圖書。據悉,該活動旨在鼓勵人們更多地照顧社區周邊的小生意。
有數據顯示,近八成美國人每年至少讀一本書,而中國人閱讀率已低于45%。可見中國的圖書生意,更不好做。
更重要的是,以往遍地開花的中國獨立書店,尤其是單店,老板購書的原始需求大概是自己喜歡,但他們漸漸發現讀者口味與消費傾向多元化,各項運營成本如租金、人工、水電費等居高不下,轉型或停業的人就多起來了。
誠品畢竟少見,多地連鎖發展至今日的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復合式經營模式。我們繼續來看絕大部分中小書店的核心問題:文化人怎么做書店連鎖商業?
獨立閱讀,都相對私人,有文化與藝術品味的多有原則,但商業邏輯卻可能是服務于最大化需求的。但他如果要把店做大,做連鎖,有較好盈利,它就一定需要規模化可復制的商業妥協和模塊。
我的朋友Q,研究心理學,他最近給我講了個故事,與書店經營有異曲同工之處。畢業于某美國名校心理學博士的臺籍女士Z,在大陸一家著名電視臺有一檔節目,她的許多理念和書籍廣受歡迎,Q也喜歡她。可是,他最近發現Z的東西不同了,味道變了。原來是因為她和某機構合作,開辦了培養小孩情商的速成培訓班,能賺到更多錢。
Q連連搖頭,“情商怎么能拔苗組長,那是受各自父母行為決定的東西呀,越自然越好;但通過策略化的調教,孩子就乖了,懂得取悅更多東西,家長就認為有效果”——這就是商業運作,把心理學等文化打包裝入商業體系中,真正堅持原則和持續推進的東西就不多了。
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書籍質量江河日下,商人做書成了主導,真正的好書變得越來越少。出版社也急功近利,編輯跟作者談自費發行若干本,銷售員跟作者聊內容價值,這樣的態勢不商不文,效果可想而知。
每個城市都應該盡可能多的有一些獨立書店和商業化運作得當的連鎖書店,這是整個時代的沉吟。希望書店業興旺,商業之榮,社會之幸!
(聯商網特約評論員林尚玉/文 博客:http://blog.linkshop.com.cn/u/28134/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