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的”便利店曾在杭州灣許多城市遍地開花,但隨著經營成本的增加,在大型超市和網購夾擊下,一些門店如今不得不黯然謝幕。“可的”的興衰提出了一個共性的話題:都市便利店將何去何從?
紹興10多家“可的”關門
中午時分,家住紹興市朝輝路城南新村的宋大媽發現家里的醬油用完了,連忙去離家300米遠的“可的”便利店買,不料卻吃了一個閉門羹:商店大門緊閉,貨架空空如也。
其實,在紹興關門的“可的”不止這一家。據了解,“可的”全稱為上海可的便利店有限公司,十年前進入紹興市場,網點大都分布在市區繁華路段,鼎盛時在紹興的門店數量超過40家。如今,多家“可的”門店要么改頭換面,要么貼出招租啟事。
“以前隨處可見的便利店,現在想找有時都找不到。”對當地市民的疑惑,紹興“可的”負責人王經理稱,“可的”紹興門店均為直營店,“在經營管理上由上海總部直接負責,最近因為房租到期或業績不佳等原因,關閉了部分門店。”目前,紹興“可的”門店還有20余家。王經理稱,他們目前是在進行調整,“好的門店不會關閉,‘可的’也不會退出紹興市場。”
日營業額成為考核標準
“可的”洗牌并非紹興獨有,我省杭州、嘉興以及江蘇的無錫、南通等地,也頻頻傳出“可的”關店的信息。據報道,“可的”在無錫市有120家門店,其中將有40家被關掉。而南通市也有多家“可的”便利店關門歇業。
“可的”十年前進入這些三四線城市時,當地大多沒有品牌便利店。店堂干凈、全天營業的“可的”,帶來的不僅是生活便利,更多的是大都市氣息,這讓其初期取得了不俗業績。如今的經營狀況卻是今非昔比,紹興城南新村“可的”便利店一位工作人員稱,他們開業已有9年,起初每天營業額有4000元,近兩年每天不足2000元,“作為‘問題’門店,總部要求我們關門停業。”
該說法得到了“可的”總部的確認。昨日上午,上海可的便利店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電話里稱,他們在進行戰略調整,已發文要求日營業額不足5000元的門店退出經營。
便利店拓展服務待突圍
“可的”提出的企業目標是“成為中國便利店行業持續的領先者”,而曾經風生水起的便利店為何頻頻關門?業內人士認為,在大型超市和網購夾擊下,便利店的生存環境已今非昔比,而房租、用工等成本也在不斷增加。以紹興城南新村“可的”便利店為例,年租金每年上漲8%,盡管面積不足100平方米,但今年一年的房租已超十萬元,“24小時營業的人工成本也很高。”
此外,越來越多的便利店品牌跑馬圈地,同質化競爭也讓“可的”倍感壓力。紹興供銷超市旗下的“家連”品牌,已在當地開設了55家連鎖便利店。浙江供銷超市副總經理劉玲美認為,在三四線城市,晚11點后大街上就少有人走動,“可的”便利店“全天候”的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大型超市和便利的網上購物,都與便利店搶奪客源。
便利店該如何突圍?業內人士指出,連鎖便利店在鋪設網點時,除因地制宜開展經營活動外,在業務模式上也要拓展空間,“有些便利店推出代收快遞、手機充電等業務,有的提供wifi,這都是延伸服務的具體表現。”
(來源:杭州日報 記者 王猛 通訊員 張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