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獨立書店現“倒閉潮” 有連鎖書店從11間縮水至兩間
近年來,在網絡電商的沖擊下,曾經充斥佛山大街小巷的獨立書店如今難覓蹤影,佛山獨立書店的代表先行書店四次搬遷,從四五百平方米變成四五十平方米勉強堅持,而連鎖獨立書店凌宇書屋從鼎盛時期的11間縮水至如今的兩間,書店將來的命運舉步維艱。獨立書店,正在以我們難以預測的速度逐步遠離我們的生活……
電商沖擊
獨立書店遭受致命打擊
每天下午3時許,禪城區普瀾一路上,56歲的街坊老李如同往常一樣,拐入一間鋪面不足五十平方米的先行書店里,老李總習慣去書店翻翻最近有什么新書上架。小書店面積不大,但“五臟俱全”。書店里只有四五排書架,散發著古早味的木書架上陳列著社會、科學、旅游、文學等各種類型的書本,一只陶瓷做的小貓豎立在書架上,似乎守護著這些書。四面墻角上擺著一些主人家從各處搜集回來的玩意兒,周圍點綴著綠色的藤蔓植物。“今日又有什么新書啊?”老李和店里的銷售人員熟絡地打著招呼,拿起書架上的書翻翻看看。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像先行書店這樣的獨立書店充斥著大街小巷,尤其是各間中小學周邊的商業街。但如今的佛山,像先行書店這樣堅持下來的獨立書店寥寥可數。所謂的獨立書店,是指民營書店,不同于新華書店等國營書店的是,它們沒有政府的扶持。近年來,在網絡電商的沖擊中,不少國營書店面臨“轉型之痛”,而獨立書店受到的沖擊更是“致命”的。據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統計,10年來,全國有50%的民營實體書店關門,北京最大獨立書店——第三極書局虧損近8000萬元后關門,上海思考樂書局、光合作用全國連鎖店、廣州三聯書店、成都時間簡史書坊等獨立書店紛紛倒閉。
本地故事
先行書店四次搬遷越搬越小
自1995年開店以來,先行書店的存活也經歷了四次動蕩,老街坊們可能還記得,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孩子們在佛山兒童活動中心玩累了,就會到旁邊的先行書店看一會兒書,那就是先行書店的第一間店。
其后先行書店搬到東建世紀廣場,面積有四五百平方米,沒多久再次搬到大明星電影城附近的兩層樓店面里。但由于租金和人工太貴,書店周轉不靈,幾經輾轉,最終書店“蝸居”在如今普瀾一路的只有不到五十平方米的鋪位上。“之前在大明星的租金是18000元一個月,地方大了人手也要跟著增加,現在一個月租金6000元,人手也不需要那么多,書店周轉起來也比較健康了。”店主胡江能說。
幾經搬遷,越搬越小,網絡電商帶來的沖擊顯而易見。據胡江能介紹,電商首先是直接搶占客戶資源,網上書城的書目齊全,不受時間限制。“就連我自己,其實也喜歡上網買書,有些老的書也能買到。”沖擊二是供應商對于書店的優惠幅度不及網商。“書店進貨數量幾十本地進,而電商是成千上萬地進貨,書店有的書有時候放一年也賣不出去,因此書店的資金周轉非常慢。”因此,供應商更愿意用更低的折扣批量賣給電商。
凌宇書屋
11間書店縮水至兩間
位于汾江南路的凌宇書屋是不少白領閑暇時最喜歡去的地方,精致的裝潢,淡淡的音樂,翻翻文藝小說,頗有一番小資情調。不同于先行書屋走的“社區街坊”路線,作為佛山獨立書店另一個典型代表的凌宇書屋走的是白領路線。但相同的是,凌宇書屋也在網絡電商大戰中傷得“遍體鱗傷”。
從2000年在汾江南路開了第一間凌宇書屋,4年內,分店達11家。“那時大家的手機還都是黑白屏的,哪里有什么人用手機看書看新聞,人們的閱讀習慣還是停留在紙質閱讀。”凌宇書屋的副總經理羅莉葉介紹道。
也就從2004年開始,書屋開始走下坡路,“突然之間,各種電子科技普及,連我自己也開始用手機看書。”于是,分店開始陸續關閉,到現在只剩下位于汾江南路的總店和順聯國際店兩家店。據羅莉葉介紹,從去年開始,書店的銷售額更是面臨前所未有的下滑。汾江南路的總店因是集團旗下物業,不受租金的影響,因此能堅持下來。而順聯國際店則依賴隔壁的咖啡廳的人流而得以勉強生存。
突圍之路
獨立書店或可學習誠品模式
不管是先行書店還是凌宇書屋,目前依靠的就是一班忠實的老讀者。“我們搬了四次,但幸好還有一班老讀者愿意跟隨,有空就過來翻翻書。”胡江能介紹道。但在網絡電商的沖擊下,胡江能表示,很多書友過來也只是翻翻實體書,轉頭還是選擇價格更加優惠的網絡購書。對于凌宇書屋來說,如今只能“見一步走一步”,“我很擔心書會變成第二個柯達膠卷,就這樣突然淡出了我們的生活。”羅莉葉感慨道。
羅莉葉坦言,目前正在探討學習臺灣的誠品書店模式和廣州的方所書店模式,“像方所,他們以圖書作為文化元素,將業務拓展到咖啡、文具甚至服裝等等方面,而誠品書店已經不單是一個書店,而是一個公共文化空間。” 除了書店自身的發展外,獨立書店更盼望得到政府的扶持,“比如由政府來向書店購買服務這樣的方式,或者是在租金上給予一定的優惠。”胡江能說。
(來源:廣州日報 記者潘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