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而言,國內外便利店品牌進入北京市場的動作似乎比進入其他城市都要謹慎。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目前北京便利店不僅數量相對較少,知名品牌也少。業內專家分析,北京便利店發展面臨的障礙,既有其他城市便利店普遍存在的定位不準等問題,還包括了城市特有的生活和消費習慣等其他因素。
北京這片并不太火熱的市場即將迎來又一個便利店巨頭。日前,日資便利店巨頭羅森即將開始在北京的征程。據相關媒體報道,羅森(北京)有限公司已經著手招聘事宜。據羅森方面介紹,未來羅森會在北京開出幾百家店,而在戰略上,北京與已經開始布局的上海同等重要。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與以往在各處放出消息要開便利店的風格不同,羅森便利這次進入北京市場顯得格外小心翼翼。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便利巨頭羅森在中國一南一北兩個城市的戰略發展如此不同。這或許要從目前北京與上海的便利店業態發展中一探究竟。
“六千與兩千”的疑惑
不論是內資還是外資,都紛紛看好便利店市場。就分布狀況來看,目前便利店較多分布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和成都、南京等經濟發達的省會城市,戰況不可謂不慘烈。但是北京和上海的情況卻不那么相同。
穿越北京各街區很可能讓一個上海購物者感到困惑。對于早已習慣隨意走過一個街區便能同時路過三家或更多便利店的上海人而言,經濟發展水平與上海相當的北京城,其便利店數量之少,有限的店內產品分類及服務項目著實令人困惑。
根據北京和上海統計局的報告,北京2011年人均GDP為12447美元,上海的是12784美元。這表明北京和上海的便利店市場應該同處“競爭階段”且有極強的相似性。但現實是,北京的便利店市場與上海的大相徑庭。
北京便利店的數量和密度與上海的有很大差距。作為首都的北京被網友們稱為“帝都”,但是在便利店方面似乎步子走得太穩了點。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大概有2000多家便利店,主要集中在四環以內商業較發達的地區。品牌方面,內資擁有著絕對的話語權,除了港佳好鄰居的200家門店和7-11的不到150家店外,其他基本是內資的天下。
而在溫暖濕潤的上海,則又是另一番景象。6000多家便利店上演著一出滬上大會戰,良友金伴總裁邱文勝就戲稱上海是便利店的“魔都”。
數據顯示,上海目前有便利店6400余家,外資與內資似乎平分秋色。“便利上海”更成為微博熱議話題。據了解,盤踞上海多年的農工商擁有1500家左右的好德、可的。本土大佬上海聯華旗下擁有1200多家快客。而國有老牌良友金伴在上海也擁有將近600家店。
羅森、全家、7-11等外資的力量也不容小覷。7-11在上海的門店數已過百,羅森的店鋪數也過300,還在快速增加中。而開店速度一向讓人側目的全家更是用8年時間布局了700多家門店。但另一方面,因為便利店數量龐大,網點布局密集,市場已接近飽和,各家便利店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前幾年為占據網點而急速開張的一些門店,在經營不善和資金周轉壓力下,開始面臨策略性關張的命運。
由此可見,上海有更多占主導地位的便利店,其中20%由國外競爭者組成。而北京,7家中只有1家是外來品牌,且只抓住并只占有7%的市場份額。基于此分析,北京似乎缺少一個具有活力和競爭力的便利店市場。
“天時、地利”的自然選擇
為什么兩個人均GDP如此接近的城市在便利店市場的發展上有如此差異?據相關調查顯示,在中國,氣候和整體環境對于便利店的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專家分析:這里的氣候一方面是指自然的氣候,相比上海溫暖濕潤的氣候,北京長達4個月的寒冷冬天,導致人們的戶外活動大為減少,相對的商業行為也有所減少。另一方面,商業的氣候,作為政治中心的北京比上海又少了那么些“自由”。另外,業內人士表示,北京地面擴張式的城市規劃也使人們的平均入店障礙高達7米,甚至10米以上。而上海則正好相反,高架式的發展模式使得上海居民的入店障礙小了很多。
同時,如果用“國際化,現代都市、金融”作為上海的關鍵詞,那北京的關詞就是“淵源歷史,文化傳承,政治中心”。所以上海人更易接受國外的理念,包括便利店購物習慣,而北京的消費者相對接受度就顯得較慢些。不僅如此,在商業氛圍較強、商業設施健全及交通環境較好的地區,便利店能實現快速且可持續的發展。而北京由于在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上的先天不足,在上述幾個方面落后于上海。
相關專家分析,上海是上升式建造,在上海,高聳的辦公樓給便利店和底層小型購物商場留下了空間。這種商業地產的利用率高達90%。此外,上海擁有多個商業圈。如人民廣場、靜安寺和陸家嘴都是購物商場及辦公樓的密集區。一天中的任何時段都隨處可見行人,這給便利店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上海的城市建設和其他有發達便利店市場的城市(如臺灣)有一個共同點——街道和車道較狹窄。這種構造使得人們更易到達便利店,即使他們需要穿過街道。
而北京是外部式建造。此外,北京的購物區較分散,趨于線狀分布,如王府井大街。缺乏密度和既定購物區,如西單商業街。北京商業區的街道和車道明顯更寬一些,行人穿過街道也更麻煩些。北京擁擠的交通成為另一個阻礙便利店發展的問題。這里有超過城市承載力的機動車數量,公共交通工具不足,給消費者到達便利店“設置”了額外的阻礙。
不僅如此,與國內其他一線城市相比,北京的地鐵便利店發展也相對滯后。在上海和廣州,全家和7-11便利店遍布各大地鐵站。廣州的地鐵站內甚至出現了洗衣便利店,上班族在早晨坐地鐵時把需要清洗的衣服送進洗衣店,傍晚下班時就可以到店取衣。但北京由于規劃和出于安全的考慮,地鐵站內暫時還沒有出現便利店,只在地鐵口處有房車式的便利店可以滿足通勤族的應急需求。
此外,北京的規章條例不利于便利店提升附加服務和產品組合的優化。例如,獲得銷售報紙權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注冊資本達500萬;獲得銷售避孕產品權則需要申請16份證書。復雜的申請過程阻礙了北京便利店的產品擴充,削弱了該業態的市場競爭力。
南熱北冷的差距背后
幾十平米的小店,密密麻麻地堆放著各種生活日用品,儼然一個小超市,卻難得看到有顧客出入。在北京的街頭,如果你留意,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不起眼的店鋪。在時下零售業一日千里的發展中,京城的一些便利店被尷尬地遺忘在了城市的角落里。而去過上海便利店的消費者普遍認為,當地的便利店布置得很“洋氣”、很溫馨。相對而言,北京的便利店則相對陳舊,布局和陳設顯得較為“粗獷”。消費者趙小姐表示,上海的便利店照明非常好,光線舒適不刺眼,貨架上的陳列也很整齊,看起來規格高出一般大賣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超市,大多便利店都因地制宜進行裝修和門店布置。在不少便利店的玻璃墻上,都貼著色彩鮮艷醒目的便民服務項目導向標志,圖文并茂,給人一種親近感。而北京的便利店在布置上比較生硬,沒有南方便利店的親切感,并不像便利店,更像縮小版的超市。
“上海的收入高,消費能力強,便利店發展就快。”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黃江明表示,這是上海便利店快速發展的客觀因素。“大賣場是主業,便利店是副業。”一家大型零售企業人士的調侃道出了目前便利店在北京的尷尬處境。“商業競爭已經短兵相接,企業把注意力都放在超市、大賣場這些主流業態的爭奪上,無暇顧及。”這位企業人士表示。本土真正的便利店企業,還像一個未長大的孩子,處在成長期,品牌的知名度、影響力有限。
的確,在商業發達的北京,大型的綜合超市、賣場開始向城市的各個區域滲透,留給便利店的市場縫隙非常有限。
“有的房型不適合,有的租金太高,現在要找一個好的店鋪可不容易。”某企業的一位人力行政總監表示。選擇合適的地址已成為一個現實的難題。
而且,“北京的便利店走入了一個誤區,許多都是按照超市的模式在經營。”黃江明認為,定位不準、角色錯位是現在北京便利店存在的最大問題。超市經營的是家庭生活用品,供應廚房的材料,不是針對個人消費,而便利店是為個人服務,滿足個人沒有計劃的、臨時性的消費,面對的是個人生活,需要特色商品。“很多便利店實際上變成了的便利超市,沒有針對顧客群的特色商品,服務不能滿足需求,因而缺乏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而對比上海的便利店發展不難看出,盡管近年來上海便利店的店鋪數增長值達到了有史以來最低點,但卻有更多的門店實現了經營性贏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便利店的“個性”日益凸顯。業內專家顧國建認為,特色化經營促成經營性贏利將成為上海便利店發展的重要趨勢。以可的便利店為例,旗下三大類特色門店為達到針對專門人群、細化市場的目標,各自的產品結構中都將有30%左右的產品由“特色商品采購部”專門采購、配送,以體現出門店自身特色。據介紹,商務門店將引進高檔文教用品,并推出團購業務;大學城門店將在品牌文化用品和時尚新產品上體現特色;醫院門店,則將推出保質期要求更高的便當類產品。
更重要的是,不同的購買行為也是兩個城市便利店發展差異巨大的因素之一。在物價上,北京的居民比上海居民更敏感。所以,北京居民對于漲價15%到20%的便利店所售商品的接受度較低。當地人更傾向于前往大賣場批量采購。北京消費者前往大賣場、超市購物的頻率及每次的花費都高于上海消費者。
便利北京的突圍之道
定位不準、角色錯位是現在北京便利店存在的最大問題。在北京,真正贏利的便利店少之又少。除了北京人消費方式和黃金地段的高租金等環境因素外,便利店本身的贏利模式也明顯存在問題。因此,如何提高便利店的利潤是很多便利店考慮的重要問題。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洪濤認為:“北京便利店的致命弱點,就在于缺乏特色。”定位模糊帶來的一個問題是商品結構不合理。數據顯示,目前美國便利店的毛利率為33%至38%,日本是30%左右,而北京便利店毛利率只有19%左右。這也是很多便利店因地價高而難以在市中心開店的原因之一。
對此,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信息部主任楊青松是這樣看北京市場的:“目前北京的便利店大部分采取通過自有配送體系完成貨品配送的運營模式,一般便利店網點設置較遠,不少便利店配送體系只對一些經營狀況較好的店采取每日配送,對一些店址較遠、經營狀況一般的店面則多采取‘隔日’送貨的方式,這離便利店‘一天兩次配貨’的物流要求有著很大差距,物流跟不上對于全中國的便利店來說都是一處硬傷,不止是北京。”
窘境下的北京便利店如何突圍?有業內專家指出,便利店與其他零售業態相比有自身的特點。第一,即食食品比重大,顧客通過簡單的加熱加工就能食用。第二,服務多元化,如代售票務、報刊、代沖膠卷,甚至提供家政服務、免費打氣等。第三,所售小商品具有新奇特的特點,引領時尚。第四,生活必需品占商品主導地位。而目前國內一些便利店在這些方面存在較大短板,不少便利超市試圖給居民區里的所有人服務,結果卻事與愿違,在價格上不敢比超市高多少,服務上也不能滿足需求,因而缺乏吸引力。下功夫做好這四點才是北京便利店的突圍之道。“便利才是便利店行業的品牌,不能為顧客提供多元化的便利服務,便利店企業的品牌就不復存在。”
(來源:中國商報 記者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