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需求
推廣外送服務
目前,北京便利店的主要客群以年輕人為主,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便利店還需要抓住老年人這個潛力客群。在老齡化程度比較嚴重的日本,便利店開始強化配送服務,來加強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
在日本,全家便利店將于本月起通過旗下的盒飯配送公司來配送便利店的商品。因為年長者難以頻繁來店,雙職工家庭也不斷增加,便利店不得不改變以往那種以店鋪便利性為賣點的經營模式;7-11也在日本約1萬家店鋪提供“seven meal”盒飯、飲料和日用品的配送服務。從今年5月起,購物金額超過500日元提供免費送貨,最近的訂單數量增加了3-4倍。
餐飲外送服務在北京頗受上班族和“宅”一族的歡迎,同時也增加了餐飲企業的營業收入。近年來企業在送餐服務上也積累了比較成熟的運作經驗。在業內人士看來,北京便利店未來開展配送業務在操作上是沒有問題的,惟一的問題是便利店的外送量是否足夠多,能夠支撐起配送員的工資。
新方向
自建食品廠
此前,便利店在個別城市出現“關店潮”,有業內人士認為關店原因在于盈利困難,因此不得不關閉部分虧損店鋪止損。但上海通略咨詢公司董事長沈建國認為,便利店的盈利關鍵在鮮食商品的比例上。“如果比例突破不了30%,便利店就保不住35%的毛利率底線,也就難以有競爭力。”
事實上,7-11在北京依靠外資的“超國民待遇”,拿下令無數內資便利店覬覦多時的餐飲許可證,從而在便當等這類高利潤率的商品上大展身手。至于內資便利店何時能享受同等待遇,有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對便利店餐飲上的限制會逐漸松動,畢竟7-11已經做了嘗試”。而一旦放開餐飲許可證上的限制,為了保證食品的標準化和質量,自建食品工廠將成為北京便利店行業的趨勢。
北京7-11今年4月建立了自己的專屬食品工廠,引進了日本的生產技術,讓食品的口味有了很大提升。據悉,該工廠的出資者之一日洋工廠是日本最大的盒飯生產供應商,它在日本和美國擁有26家生產工廠,專門負責為7-11提供盒飯加工業務。
物美集團北京公司副總經理種曉兵說,便當品類一直是其發展瓶頸,建食品工廠是大勢所趨。“但這些都是以店鋪數量為基礎的,當門店達到一定規模后,工廠和物流的投資才會有意義。基于此,我們每年保持著30-40家的開店速度。”
新渠道
線上線下協作
便利店布局的兩個特點——網點分布廣泛、貼近社區和寫字樓讓電商和物流企業無比艷羨。在經歷了與電商和物流企業的合作后,一些頗有先見的便利店反其道而行之,開始發力線上。
據了解,外埠地區的便利店已經對此進行嘗試,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今年,廣東便利店品牌美宜佳在其網上商城推出了預購項目,每半個月推出一款美宜佳門店以前沒有賣過的產品。消費者可在網上下單,既可以選擇送貨上門,也可選擇在離自己最近的美宜佳門店取貨。其預購的新疆的核桃和紅棗組合,10天內銷售了7.8萬組。在上海擁有“好德”和“可的”兩家便利店的農工商集團,為了抵御不斷高漲的租金成本,近日升級了網購并啟動電話購物。今后消費者可通過上述兩種新渠道購物,而且貨物可以送到家。業內人士認為,這對北京的同行來說,有很好的借鑒意義。而線上線下的結合,可以將門店客流引到網上商城,同時也可將線上的人群吸引到門店訂購、取貨和付款,形成良性循環。
移動支付最近也滲透到了便利店領域。本月初,在廣東省2000家美宜佳門店中,消費者可以使用支付寶進行付款。在北京某家便利店的收銀員看來,這種支付方式很值得在北京推廣。“‘缺零錢’是便利店普遍遇到的情況,刷卡支付又比較耗時間,拿手機攝像頭掃二維碼完成支付才是真的便利。”
新規則
行業標準升級
雖然7-11的精細化管理已成為整個零售業學習的對象,但北京不少內資便利店品牌卻似乎并未學到其精髓。有從業人員認為,與其他城市相比,北京不同品牌便利店之間差距明顯。這在加盟店的運營商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記者日前走訪發現,部分內資便利店的加盟店與一般的雜貨店無異,毫無標準可言。
在沈建國看來,隨著日本第二大便利店品牌羅森進京和目前已有較強市場基礎的7-11借特許加盟大舉擴張,北京便利店行業的相關標準有望加速建立。其中,即食商品的保鮮標準有望統一。
即食商品作為便利店的賣點之一,其保鮮問題已困擾業界多年。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業界老大7-11的做法值得同行效仿。據了解,7-11即食類商品的標簽上顯示的是“生產日期”和“保質日期”,都是精確到了小時,消費者可以根據小時來判斷食品的新鮮度。由于7-11是24小時營業,店員會定時對過期的食品進行下架處理;而且其物流配送非常準時,平時誤差在正負5-7分鐘,高峰期在正負20分鐘,而且能做到一日三次配送。
知名零售咨詢機構Kantar Retail的高級分析師張弛則提到,即將在京開拓市場的羅森將攜改造后的新型店鋪模式入駐,店內將售賣冰激凌和現磨咖啡等商品,這一模式也很有可能被其他便利店所借鑒。
(北京商報 作者: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