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特約評論:如果不是12日的兩則新聞,我已經忘了達芬奇家居。據聯商網載,杭州達芬奇狀告顧客,索賠40萬家具使用費;達芬奇家居風波再起,青島梅蒂奇指其侵權。
達芬奇疑云揮之不去。早在去年7月,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光達芬奇涉嫌造假售假,明明是國產貨,卻標榜意大利進口并高價銷售,引輿論嘩然;是年底,財新網重磅文章《達芬奇案中案》推出,央視報道相關中介公關人腐敗事件浮出水面,同期為達芬奇挽回一定輿論支持。上海工商向達芬奇開具百萬元行政罰單。達芬奇一度向公眾致歉,后刪除相關公告。
無論如何,它對消費者賠償的態度和行動終究是不夠的。能肯定的是,我作為消費者,即使有購買數十萬元家具的經濟實力和消費需求,也絕不買達芬奇的——我討厭沒有誠意、勇氣、裝腔作勢的企業。
壓根兒就不愿花這么多錢去買幾張椅子擱在那里。如果我熱愛意大利、法國或其他歐美品質與文化風情,我可以去那里多住幾天,旅行加體驗,順便帶些小東西回來,或者買確認無疑的意大利貨——價格不能太離譜,客單五六萬就很好了。
所謂享受尊貴,有時約等于愚蠢確認。這些東西,是“達芬奇”及兄弟品牌們下的套,只能哄暴發戶,對企業持續提升、穩步推進,沒有因果關系。
2011年,達芬奇銷售近六億元。此次杭州達芬奇官司,是碰上了難纏的顧客,但它沒有或不能向顧客提供產地證明等,家具退款后卻無法收回,于是起訴,但表示“是否造假,有關部門一直也還沒有定論”。而顧客則以留置權為由,聲稱其“未提交產地與報關證明等”違規在先。
其他顧客呢?達芬奇去年稱準備1.2億元為客戶退換等匯款至上海工商有關部門,被工商部門否認。此后實際開展多少?問題層出不窮,始終沒有合適答案。
我實在懷疑有關部門的動機與能力。難道一年半時間,還不夠確認達芬奇真假嗎?我看主要還是沒打算給公眾一個交代,無形中涉嫌為企業遮羞——大部分情況下,人們是健忘的,早就不記得或從未真正懷疑過達芬奇的“貴重”。
而中國消費環境因此蒙羞。
說實話,沒幾個顧客喜歡退換貨的,他們買的是喜歡、放心、踏實和方便,不是新不了情——甚至對簿公堂或彼此店門、小區口圍堵要挾,即使是很容易出錢請律師代理的顧客。杭州某顧客當時能獲得退款,大概已經是達芬奇特別對待的顧客了,因為顧客“難纏”,其他大部分希望退款或優惠的顧客可能就沒那么好辦了。
青島梅蒂奇指達芬奇侵權,這事更好辦,直接對簿代理商就可以了,或者聯合品牌商一方聯合聲明等均可在消費者心目中消除影響,或者起訴。切忌舍近求遠。
達芬奇糾紛未完,倒是給零售企業危機公關上了一課:消極對抗,固執到底不失為糾錯短策,只不適合有追求的公司。
達芬奇徘徊。消費者疑似蒙羞。
�。撋叹W特約評論員林尚玉/文 博客:http://blog.linkshop.com.cn/u/28134/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