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近兩年來異常兇猛地發展,使傳統零售行業遭遇不小的沖擊。有業內人士甚至大膽預計,這一行業已臨近末日。
事實也印證了傳統零售業的不景氣。時值歲末,正是百貨市場紅火的時候,北京王府井洋華堂勁松店卻在此時以“調整經營結構”為由停止營業。無獨有偶,卜蜂蓮花也在1月宣布關閉北京草橋店。而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李寧、匹克等體育品牌關閉了全國1200家門店,家得寶退出了中國,沃爾瑪關閉了四家門店。
正當零售巨頭們紛紛撤退的時候,電商卻一路乘風破浪瘋狂擴張,“雙十一”當天,天貓淘寶高達191億元的營業收入讓整個市場為之沸騰,這是傳統零售業無法譜寫的樂章。
在電商強勁的沖擊下,還將有多少傳統零售企業不得不選擇撤退呢?《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對當前A股市場上42家百貨零售類上市公司進行了分析,從中篩選出10家受沖擊最大的公司,包括民生投資、海島建設、上海九百等。
需要說明的是,此次我們將零售的范疇限定在百貨零售業,是因為相對提供生活必須品的超市而言,百貨零售才是電商沖擊的重災區。
除了電商沖擊這一外在因素,過高的成本費用、異地擴張受阻等內在因素則讓這些處于寒冬的公司雪上加霜。
十家公司受沖擊最大
隨著電商在消費領域不斷攻城略地,一些傳統百貨零售類公司很可能會被取代。
誰會率先倒下?為此,我們研究了百貨零售行業(按照申萬行業分類)內的42家公司,根據其2012年前三季度的經營狀況篩選出10家最可能被電商替代的公司。
我們的篩選過程如下:首先將公司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利潤率、人均營業收入、人均凈利潤四個指標分別賦以相同權重,選出15家綜合得分最低的公司,然后考察了15家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情況,最終選出10家公司。
它們分別是:民生投資、海島建設、上海九百、武漢中商、中興商業、廣百股份、西安民生、津勸業、南京中商和漢商集團。我們在后文對這10家公司進行了逐一點評。在這些公司中,民生投資和海島建設表現最差,這兩家公司2012年前三季度均已陷入虧損。
其中,民生投資雖寫明經營范圍為股權投資、資產管理、資本經營以及相關資訊與服務。但其主要收入卻來自零售業,其子公司青島國貨匯海麗達購物中心有限公司為其貢獻了大部分利潤。該子公司2012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48億元,同比減少0.69%,實現凈利潤668.24萬元。民生投資2012年前三季度則出現虧損,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1月21日,公司公告稱,由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增加,2012年全年有望盈利5930萬元。不過,其財報中指出,公司零售主營業務面臨困難增加,未來盈利能力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另一家虧損的企業是海島建設。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126.07%,在42家百貨零售類公司中高居第二位,僅次于民生投資。此外,該公司還是2012年前三季度百貨零售類公司中虧損最嚴重的公司,虧損額達3328.84萬元。
市場份額遭電商蠶食
在篩選上述企業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整個百貨零售行業的營收增速在放緩,而電商卻在強勢崛起,蠶食原屬于傳統百貨零售業的市場份額。
Wind數據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百貨零售行業營業收入增長率為8.21%,而2011年同期這一數據是20.56%,2010年為18.57%。跟往年相比,這一行業2012年的收入增速已經下降了逾10個百分點。
凈利潤增長率的下滑則更嚴重。2012年前三季度,百貨零售業的凈利潤增長率為5.45%,但在2011年和2010年同期,該增長率分別為32.55%和33.13%。
上述數據表明,2012年傳統百貨正在衰退。與此同時,電商卻在崛起。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第三季度,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達2943億元,較2011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長36.9%,與2012年第二季度環比增加5.7%。
電商的發展已經開始蠶食線下商家的市場份額。以蘇寧電器為例,其旗下電商蘇寧易購不斷發展,線下門店卻不斷萎縮。2012年一季度,公司新開連鎖店數量首次低于關閉/置換連鎖店數量,其當年三季度新開店面37家,但同時關閉/置換的門店多達59家。
電商能夠如此迅速地占領市場離不開它特有的優勢:低廉的價格、便捷的支付系統、送貨上門又退貨迅速的周到服務。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從線下轉到線上,線上購物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去實體店消費的時間和數額自然下降。
當然傳統百貨的衰退也有其自身的原因。瑞銀證券消費品研究分析師梁裕昌認為,傳統百貨業2012年出現店內人流量負增長的原因,一是一些新出現的百貨商場有溜冰場、電影院等,這類綜合商場會分流一批老百貨店的客流;二是老百貨店基本沒有或有少量停車位,導致部分老百貨店人流量下滑。
成本費用高企壓縮利潤
除此之外,成本費用占比過高也是傳統百貨的頑疾。
據42家百貨零售類上市公司2012年三季度財務數據顯示,這些公司普遍盈利,但是盈利水平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成本費用過高,超出其余行業平均水平。
2012年前三季度,上述42家公司中40家公司盈利,在兩家虧損的公司中,民生投資的百貨零售業務也是盈利的。但其整體銷售凈利率偏低。數據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百貨零售行業整體銷售凈利率為3.84%,同期全部A股的銷售凈利率為8.99%,后者是前者的2倍多。
銷售凈利率偏低,主要源自上述公司成本費用占比過高。2012年前三季度,百貨零售行業營業總成本占營業總收入的比重為95.26%,比A股整體水平94.94%還要高,營業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8.54%,是A股整體水平3.44%的2倍多。
該行業營業總成本和營業費用過高并非2012年才出現的問題,2011年和2010年的數據也顯示了同樣的規律:百貨零售行業的營業總成本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高于A股整體水平,營業費用占收入的比重是A股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
業內人士認為,百貨進入高成本運營階段,不僅因為其本身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同時還是水電高耗能企業。同時,如果其經營店面不是自有物業,租金的壓力也很大。前文提到的王府井洋華堂勁松店,其停業的主要原因就來自于租金上漲。
人工成本的上漲也拉高了百貨業的成本。根據我們的統計,42家百貨零售企業中,30家在2011年底員工人數超過1000人,6家企業員工人數超過萬人,最多的為友誼股份,當年員工數達到54599人,而2010年該公司員工數只有13334人。從整個行業來看,2010年到2011年,員工人數增加了68882人(上述統計不包括2012年上市的翠微百貨)。
人工成本的上升和租金的上漲都給百貨增加不少壓力。此次進入前10名的廣百股份就飽受其害,公司2012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增幅放緩,成本攀升。據廣州市國土房管局今年上半年發布的《2011年廣州市房屋租金參考價》顯示,2010年~2011年,僅廣州地區,商鋪整體租金年升幅在5%~10%左右,熱門區域租金的上漲幅度更是達15%以上。
異地擴張水土不服拉低毛利
除了高成本費用蠶食公司利潤外,異地擴張水土不服使得毛利下降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在按地區分析百貨零售類公司利潤時,我們發現,主營業地以外的地區毛利率普遍低于主營業地區。這表明這些公司在異地擴張時水土不服從而拉低了公司的整體毛利率。
在42家公司中,共有18家公司在2012年中報中公布了兩個以上地區的營業收入和利潤(此處的利潤指毛利),其中15家公司位列第二的營業地區毛利率較第一地區的毛利率小,尤其以昆百大A差距最大,為52.25%。另外三家雖然第二營業地區毛利率高于第一地區,但幅度沒有超過1個百分點。
梁裕昌認為,在他們跟蹤的58家零售行業公司中,6年~10年及10年以上店齡的并不多,加起來不到40家,但是他們卻貢獻了逾六成的收入。這表明整個行業基本上依靠幾家老店在支撐,而不是靠新店實現增長。
對于異地擴張導致水土不服的原因,我們認為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選址難、招商難、模式復制難。
由于進入時間較晚,核心的商圈已經被當地企業所占據,外來企業缺乏良好人脈,難以拿到好的位置或者租金成本過高。例如,廣百百貨進入成都時因為選址較偏,難以匯聚客流,最后不得已退出成都。
水土不服的另一困境源自招商難。中國百貨業基本都使用聯營扣點模式,由百貨業者在服飾、化妝品、家電等品牌中統一招商。在中國市場,幾乎所有有些知名度的品牌都使用代理商制度,代理商都分區域,不同區域的代理商完全不同。在新來者進入之前,品牌代理商與當地企業已合作多年形成了緊密的伙伴關系,因而新進入者難以獲得與當地百貨龍頭同等的待遇。
此外,因為對異地消費者的習慣、定價等方式不熟悉,商家在本地成功的模式難以在另一個地方成功復制。但在擴張初期商家似乎都認識不到這個問題,將自己的模式照搬到異地,失敗之后才意識到這個簡單的道理。
(來源:《投資者報》 分析員 :陳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