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了位于人民大街和自由大路交會的新友誼百貨商場。雖然大樓整體外貌除名稱外沒有太大改變,但里面卻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施工人員介紹,該商場從今年開始“翻新”,7層都進行了整體改造。據一位施工人員透露,如今“老友誼”成為“新友誼” ,已經歷經三次“變身”。他說,自己是老長春人,上世紀80-90年代,友誼商場十分紅火,而隨著時代變遷和商場競爭大,2000年友誼商場更名為國商友誼店,如今再次以新友誼百貨亮相。
將打造女性主題綜合商場
記者聯系到了新友誼百貨商場企劃部的相關負責人張經理。據介紹,該公司隸屬于北京一家投資公司。在2000年公司把友誼商場整體買下,并在當年轉租給國商,成為國商友誼店。而如今,公司收回商場,打算自己經營,預期今年4月開業,并將其打造成以女性主題綜合商場。定位中高端商品,目標群體為周邊的企事業白領女性和周邊學生。
張經理坦言,雖說桂林路商圈很被認可,但是這里面多數商家多以散戶為主,缺乏大中型商場。另外,商圈商家多經營外貿類商品。因此,商場區別這類商家,將在信用度和品牌方面下功夫。張經理透露,原來提到國商友誼店,很多人為沒有位置停車而犯難,因此不愿意選擇到這個商場來購物。如今,他們也總結了這部分經驗。而且,目前正在與周邊商戶協商,共同租用停車場的問題。
商戶:有利于客流量的增加
與張經理觀念相反,周邊商戶紛紛表示,商場并不能完全脫離于桂林路商圈發展,相反是依托整個商圈發展。商場附近一經營服裝的商戶周先生認為,往往隨機性消費效果要好于針對性消費。有時消費者逛完一個商場,會就近進入另一個店面,因此商戶集群發展有利于客流量增加。
傳統商業需適應時代發展
談及傳統商場如何發展, 吉林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丁志國說,隨著經濟發展,一些新興購物模式出現。因此,市民的購物觀念和方式隨之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商業面臨競爭壓力,轉變經營模式、重新對目標客戶定位是十分有必要的。
(城市晚報 記者 聶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