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當上海的一些黃金地段出現了購物中心時,可以說從那時起,購物中心改變了很多都市人的生活習慣,購物中心成了很多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
而今,不僅在這個城市的鬧市區,而且在我們的社區中、在城鄉結合部甚至在郊區,無數的購物中心已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上海已經擁有了近 1 0 0家購物中心。
在商業競爭高度白熱化的當下,扎堆發展的上海購物中心,不得不面對“四大囧象” 。
“囧象1”:品牌雷同,百人一面
雖然購物中心層出不窮,但購物中心品牌同質化現象卻日趨嚴重,消費者對品牌的“審美”日漸“疲勞”。逛了兩三家感覺就像只轉了一家似的,租戶的雷同度越來越高。依戀旗下的 E-LAND、SCOFIELD、TENIE WEENIE、GUESS等品牌,牛仔品牌中的李維斯、Lee、CKJeans等,再加上百麗、千百度、伊伴、阿迪達斯、耐克等品牌,這些被市場和消費者極度認可的品牌成為各大購物中心的“座上客”,而ZARA、H&M等受年輕人追捧的快時尚品牌在幾大購物中心里也占據了優勢位置。粗略地估算一下,各大購物中心有70%以上的服飾品牌存在同質化現象。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個性化品牌被高門檻擋在門外。這主要是因為新品牌消費者的認知度低,風險系數大。這種短視行為加重了商場“同質化”傾向。
“囧象2”:購物中心少“個性”
主題百貨+大賣場+專賣店+餐飲店,成了很多購物中心業態組合的萬有定律。雖然多業態組合成為了購物中心的生命力所在,但對一個城市而言,購物中心還應當體現層次化、多樣化、個性化:瞄準不同的目標市場和消費層次;其業態、功能、特點應各不相同,形成各自的特點,凸顯更多的個性,以形成差異化競爭。
如上海正大廣場以“家庭娛樂消費中心”的定位重新亮相,湯姆小熊、玩具反斗城等一批知名娛樂、玩具業態紛紛被正大廣場招攬至旗下;位于嘉定安亭的嘉亭薈城市生活廣場,把保安、保潔、維修、市場等各部門的“服務”細化、具體化、專業化,這些細微之處的服務讓客戶尊享到了無障礙的購物體驗;K11定位為時尚藝術中心,成為滬上潮人的聚集地。
“囧象3”:購物中心難管
在一些購物中心豪華的硬件背后,其內部軟實力的短板卻屢屢暴露出來:有些購物中心為了招攬人氣,在一些頂樓、地下層的招商空白處,引進一些所謂的“名牌特賣會”,長年累月地舉行山寨名牌的“特賣”;在一些百貨店動足腦筋進行整體營銷的同時,一些購物中心內的商戶卻猶如一盤散沙,各自為政;一些購物中心招商時“拉到籃里都是菜”,因此明明是一家在投資方、地段、物業條件等方面都很有優勢的購物中心,卻有一些不符合商場定位的品牌堂而皇之地占據了商場的核心廣場。
購物中心的管理比百貨店管理難度大得多,在購物中心里常有上百個所有權獨立的零售商,很多購物中心在進行統一的促銷行動、內部布局、整體協調及統一的營銷策劃方面還欠專業,導致整個購物中心缺乏整體布局感。
“囧象4”:專業人才奇缺
購物中心是一個融合金融、商業、地產的結合性產品,孤立去放大其中任何一個環節或者僅僅強調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導致項目的失敗。購物中心的管理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專業性,因此僅靠某某房產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從20世紀末期開始,我國購物中心開發呈現突起態勢,導致專業人才供應量極度缺乏,成為制約未來中國購物中心發展的重要障礙,購物中心專業人才的培養將成為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來源: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