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永輝在官網推出美食生鮮館“半邊天”(www.yhbbt.com),欲借其強大的生鮮優勢布局生鮮電商。不過4月11日,低調的永輝在官網閃電般撤下了“半邊天”版面,網站版權也由“永輝超市旗下生鮮類電商網站”變更為“半邊天會員配送網站”。
生鮮強勢的永輝,在線下把生鮮做得極致,能否將線上生鮮打造成另一個神話?
撐起“半邊天”
之所以取名叫“半邊天”,是因為專注生鮮的永輝與女性深深結緣,在永輝超市,家庭主婦是購買生鮮商品的主力軍。在農業基地,男勞力外出務工,一般由留守的婦女擔起管理菜地農田的責任。永輝總裁助理翁海輝告訴記者取名半邊天的緣由。
但是他指出,現在尚處于“起步階段”。
4月10日,永輝官網上的“半邊天”框架大致出落,不過界面還比較“寒磣”。
目前,網站顯示可提供的商品,僅是精品膳食(A)、精選膳食(B)、素食養生(A)、素食養生(B)共4種套餐。值得注意的是,永輝目前僅以套餐綁定的形式出售,暫不提供單品配送。
以上是永輝按不同品類設計的套餐方案,單價從最低338元到最高1188元不等。翁海輝解釋,“‘半邊天’的商品是類似無公害的,商品從標準的基地出來,通過標準包裝、配送,所以費用高一點。”
當然,這么高的價格并不是一次配送的費用,而是一個月度的價格(以4周計算)。消費者若嫌周期太短,可以靈活選擇季度(3個月)或者年度(12個月)的配送套餐。配送的時間固定為每周二及周五。
翁海輝告訴記者,并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可以訂購。“我們計劃以會員制方式做配送。先申請會員身份,通過審核,再進行個人資料登記。會員是不須要辦會員卡和繳納定金的。會員可以選擇一周一送或者一周兩送,提前打電話預約,我們就會安排配送。”
“現在是摸索階段,先從我們自己的部分員工以及員工個人的一些朋友之間試運營,好的話以后可以做生鮮電商。”翁海輝告訴記者。
小范圍推廣
“半邊天”的購物通道首先向福州市民開放,新項目剛啟動在很多方面的服務還無法覆蓋,這還不只體現在開放區域上。
時間上的不靈活性也是一方面。消費者訂貨之后不能享受即時配送服務,“半邊天”只負責固定的時間配送。另外,支付方式上,翁海輝說:“現在可能是送貨上門消費者即時付款,或者消費者一次性付一定金額,用完了我通知你,再打錢。”
永輝的當前的策略偏向于小心試水,步步為營。“我們現在不在乎要向多少客戶推廣,令消費者滿意后我們再慢慢地擴展開來。”
從規模和各個流程來看,“半邊天”和真正的電商還是有些差距,因此翁海輝還不愿稱之為生鮮電商。但翁海輝向記者描述了“半邊天”未來的藍圖,“等到在會員之間形成配送通路,能滿足會員不同要求了,再慢慢往外擴。”
從永輝已有資源來看,和一般的生鮮電商相比,永輝“半邊天”有著無法比擬的競爭優勢。
“我們有自己的對接基地。另外,推廣會員制更便捷。”翁海輝不愿進一步透露永輝的核心競爭力。
不少業內專家認同永輝強大的采購體系為永輝“半邊天”的發展奠定基石。
“永輝作為全國連鎖超市,具有品牌優勢,并且生鮮農產品的采購網絡體系非常發達,永輝‘半邊天’依托采購物流網點體系,既有資源優勢,又能開拓更廣的空間以增加銷售規模,而銷售規模的擴大又反過來促進采購體系的完善,形成良性循環。”北京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比較看好“半邊天”。
農產品電商行業觀察人士辛巴(化名)也認同這樣的觀點。“以后發展成真正的電商,可以利用永輝現有實體店,輻射某個半徑之內的社區消費者,不須要再投入資金建冷鏈。如果綜合的規模效應出來的話,可以降低成本。”因此,他認為這還是比較好的一種思路。
優勢太單一?
雖然“半邊天”前景獲多人看好,但據接觸過永輝的人士透露,“永輝現在自己還沒想明白究竟以什么模式做。”
“半邊天”這種套餐售賣模式其實早已有人嘗試。辛巴舉例告訴記者,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多利農莊和一畝田就是這種模式的先行者。
據了解,打“有機”牌的多利農莊有自己的農場,在北京也剛開發出一塊基地。多利農莊資金支持十分雄厚,已拿到2個多億的融資,正在進行第三輪融資。
“這跟線上電商本質完全不一樣。”某咨詢公司分析師告訴記者,這類網站是走團購的路子,多是以禮品卡的形式發售。拿到卡后,在網上看目錄。顯然,永輝“半邊天”是以這些企業為藍本。
不過目前這些企業還不成熟,靈活性、便民性還有待開發。翁海輝說:“在上海就有一些諸如此類的生鮮電商企業,有機也好無公害也好,他們目前都還沒辦法做到任意點菜,還是鎖定套餐的形式。”
這樣的企業很難做大規模。賴陽分析,用自己某個地區的農產品種植基地,受資源限制。而永輝有較大規模的直采基地,生鮮貨源上不必傷筋動腦。
不過,辛巴不這么認為。“不能將二者合并起來看。”即使是同樣的產品,電商和超市做起來也是有區別的。以宅配商品的價格為例,要考慮宅配須提供怎樣的商品,考慮這個價格跟實體店的價格會不會有沖突、促銷問題,還須整個市場營銷的整合。
另外,通常超市有了經驗后,對上游采購會有一個基本的庫存周轉的控制,預估商品的周轉率。
實體店比較容易掌握下個月的采購商品品種,以及數量。但是如果做宅配的話,就要思考如何去控制貨源,采購量定多少。因此,實戰當中會碰到很多問題。
翁海輝也坦承:“生鮮不是標準化的東西,操作起來比較困難,要組建專門的團隊。”
即使贏在起跑線上,傳統企業能否整合優勢,將其延伸到電商去也遭到質疑。辛巴談道,“這其實是一個供應鏈產業鏈的整合。如果單純在這一個產業鏈當中某一個環節有優勢,但對有些環節不了解或者沒有優勢,整合起來優勢沒那么明顯的。”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除了現實的障礙擺在眼前,管理者的主觀思維也可能束縛生鮮電商的發展。很多企業都是抱著嘗試的心態,邊走邊看,猶疑中會錯失很多時機。而且企業經營中都盯著營業數字。“一個企業進入一個新領域,投資額設定多少,能不能賺出來,多久會賺出來,都是要測算的。”
(中華合作時報·超市周刊 記者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