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消化租金壓力,超市必然設法提高利潤,廣州市民只能“享受”越來越貴的商品
開業當天,師奶搶購價格超抵的生鮮水產 羊城晚報記者 艾修煜 黃巍俊 攝
因難頂高租金離開廣州中旅大廈半年之后,香港百佳超市10日在原址重新開業,所付出的代價是面積縮水,并大幅增加了進口食品的占比。記者發現,近兩年由于商業地產的租金普遍上升,廣州市區內的超市不得不被迫做高端,市民只能“享受”越來越貴的商品。
作為廣州第一家生鮮超市,百佳中旅店的“威水史”曾經令很多老廣們津津樂道。1999年11月17日,開業首日銷量達到140萬元,其銷售生鮮食品的模式一改廣州市民只在肉菜市場買生鮮的習慣。
但是,由于中旅大廈的新業主調高了租金,2012年10月31日,百佳中旅店不得不結束了長達13年的經營。在隨后的談判中,百佳也只能接受現實的變化,對自身展開調整。10日,原址重開的百佳中旅店營業面積從原來的6000平方米縮減到4000平方米,進口食品則從原來的不到1%增加到20%。
“進口食品是高毛利的商品之一。”百佳中國區負責人簡力宏坦承。而無獨有偶,在正佳廣場的百佳超市也正在轉型為高端品牌“TASTE”,營業面積將縮減一半,由原來的1.3萬平方米減至6000多平方米。“TASTE的進口食品占比達到30%。”簡力宏表示。
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以9年前的租金水平相比,廣州目前超市租賃金額漲幅最低1倍,最高可達3-4倍,以至于撤場搬遷與削減面積轉型成為市中心大賣場常見做法。
“我剛從臺灣考察回來,連商業發達的臺灣大型零售商都感嘆廣州和國內的商業物業租金太貴。”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會長孫洪表示。要消化這些租金壓力,尋求更高毛利的商品是超市的必然手段。而羊毛出在羊身上。
10日到百佳購物的市民劉太太一邊搶購開業促銷推出的特價豬肉,一邊告訴記者:“我感覺在超市里買不起的商品越來越多,只能挑促銷產品買啊。”
(羊城晚報 記者孫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