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店商家對項目整體后期經營模式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增值稅的計稅方法也使得持有面積比例越來越大。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開發商正從投機炒地,到短平快開發住宅,再到逐步踏進“商業運營”這一相對陌生領域。從目前商業地產開發的融資渠道主要依靠信貸來看,首先面臨項目如何度過市場培育期?
一般來講,商業運營成本由建筑物維修費用、設備設施及其服務費用、相關稅費、灰色支出和返租額組成。拿設備設施及其服務費用來講,一家體量約4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其照明用電、電梯用電、空調用電,一年電費成本就達500萬元左右。一家超市的電費支出也要占門店銷售總額的1.5%-2%;在零售業凈利潤僅為零售額1%-2%的微利時代,1度電的成本相當于大約100元的零售額。
這還不算返租銷售物業,其需要商戶每年按照商鋪銷售額5%-12%進行返租,這樣算下來運營成本會更高。
既然市場培育期成本投入多、難度大、風險高,如何縮短市場培育期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在商場運營過程中,業主和租戶是利益共同體,只有商家盈利,商場才能收回租金,收取經營管理費,然后才能在下一輪簽約中提升租金,獲取項目整體升值收益。從這個角度講,“放水養魚”是必須堅持的原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給予一定的免租期和裝修期,低租金、低經營管理費,但僅憑這些仍不能達到最終經營造活目的。需從前期業態規劃、商家準入門檻、如期開業、較優硬件設施和軟服務、專業的經營管理等綜合方面努力。
在項目前期,商場在功能定位上應有特色、有創新,避免千篇一律和同質化競爭;在業態劃分和商家組合上,盡可能多元化,綜合滿足購物、休閑、餐飲、娛樂、文化、旅游等多功能,每一種功能里根據實際需求選擇不同商家,如餐飲可選擇快餐、中餐、西餐、特色餐飲;休閑娛樂可引進KTV、影院、電玩城、兒童游樂場等實現關聯消費、交叉補償的作用。盡可能消除同質化競爭,實現業態互補、經營時間互補、檔次互補、主要目標客群互補等原則。
硬件方面,最重要的也是當前政府主導商業地產選址時代下最難實現的一點。要縮短市場培育期,要么處于城市核心商圈地段,要么處于新興商圈的核心區位等比較有發展潛力的地段,而且要充分考慮市場競爭和同質化。
其次就是按時開業。萬達集團是這一方面的標桿,對于開工時間、建設周期的把握已經非常精準,商家能夠提前一年多時間獲悉全國各地萬達廣場的準確開業時間,而且能夠按期開業,從不延誤。這就讓商家在貨品準備、采購物料、人力資源配置等環節能夠做到人、財、物支配最優化組合,往往使得項目能夠迎來開門紅、一鳴驚人,為縮短市場培育期和長遠經營管理奠定良好基礎。
說到底,住宅地產開發是“竭澤而漁”一錘子買賣,商業地產開發是“放水養魚”細水長流。其理念、所具備的專業能力、高效團隊都與傳統住宅開發截然不同,而且在當前商業地產有泡沫跡象的背景下,絕不能采取“鴕鳥戰略”對地段這一前提條件視而不見,轉而希望開盤后全部銷售,或者后期經營造活,殊不知,無數案例證明,拋開蹩腳的地段去追尋后期“經營造活”,無異于癡人說夢、緣木求魚。
(作者系英客房地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管理部總監 張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