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
還在讀高中的兒子,喜歡用手機看網易新聞。前些天問我:新國五條的出臺,對紅星地產有沒有影響?這話嚇了我一跳!俗話說,吃什么飯當什么心。作為一名中學生,你不關心自己的學習,關心這個干嘛?
由此我聯想到,眼下人們有個流行病——關注面太廣,關心不相干的事情太多。微博、微信、QQ、短信……信息渠道很多,每天接受的信息太雜;廁所、電梯、出租車……廣告無孔不入,處處搶占、強占你的眼球。如果沒有一定的抵御力、專注力,注意力很難集中。
很多人喜歡空談,喜歡充當評論家。談國際時事、談政治、談不著邊際的事……我留意到身邊,有的樓層管理人員在談論總裁考慮的事情,有的小區老總熱衷于談論M2(中國廣義貨幣),而對自己的專業恰恰不關心,把自己的精力和興趣點浪費了。更糟糕的是,侃時勢、侃政治、侃大山會有癮,就像愛侃的北京人,話匣子一打開就收不住。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信息泛濫、過剩,千萬不要看那么雜、先學那么多!關鍵是把自己的事先做好,聚焦一個細節、一件事及關聯,做強專項技能。先縱向深入,學精一樣,再橫向拓展第二關聯,觸類旁通。如果第一件沒學好,就去學第二件,兩件事都是半吊子。
我做事的訣竅,就是比別人做得好一點,追求更完美,更精致。從而培養了自信,積累了成就感。要把每個細節做好,剛開始可能要比別人多花30%甚至一倍的精力,但后來就可以事半功倍。《三聯生活周刊》的記者問我,與我創業的年代相比,現在的創業者機會在哪里?我說,機會就在于追求做事的精細和精致,追求產品的品質和品位。這里面蘊含著巨大的商機,這種邁向精細化的新創業在中國才剛剛開始,未來會愈演愈烈。
人是有興奮點、關注點的,要聚焦專業。興趣一寬泛,注意一分散,人就廢了。興趣點非常重要。我在公司里對高管建議:要關注業務本質、人才能力、管理方法,工作時間大家在一起90%的時間多談與工作相關的實際問題。做事的時候90%注意力放在事情上。許多人不是沒有時間和精力,是心神飄忽,貌似還在做事,心卻不在現場。
真正的學習是,缺什么學什么,學當前最有用的!
真正的學習是,帶著問題學習,去找解決方案!
睿智,就是知道該忽略什么,有所不為而后可以有為。曾國藩說,凡全副精神專注一事,終身必有成就;彼得·德魯克也說過,如果你想讓大腦高效工作,就馬上減少信息,只留下最重要的信息。
十多年前,我就發表過一篇文章《樹木剪枝的啟示》。就是一棵樹要長好,是必須進行剪枝的,把不必要的枝條剪去,樹才會照你所希望的方向發展。學習本身是一種選擇,對學習的內容有所篩選,它就會讓你留下最為重要的內容,于是又可以騰出空間來,再吸收新的知識,孕育新的創造力。
專家
我女兒在投行工作,剛進去工作不久。日前,她跟我預測今年房地產市場會下跌。又嚇了我一跳!地產市場風云變幻,那么多專家學者都爭論不休,你能判斷得清楚么?這就牽涉到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論問題——遇到復雜的問題,我們該如何判斷?
我的意見很明確:聽取專家意見!因為現在是一個專家時代,無論審美還是審人、審事,我們必須要依靠專家。譬如審美,先自己認定,后請教專家。然后再認定,再請教。如此往復;拍攝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必須要依靠舞美、燈光、煙火、服裝、武術等很多方面的專家組合。再厲害的導演也不可能全懂,他的才干體現在整合專家的能力。
在這個專業高度分工、信息錯綜復雜的時代,單憑自己的判斷和能力,既薄弱又危險。我們先審定專家,再讓專家幫助我們審人、審事,把專家的才干嫁接到自己身上。隨著自身的成長,我們對專家的審定,還會漸漸提高。
我十九歲的時候,就明白瞎子加瘸子能騎車的道理。當時,我做木匠配料、接活比較拿手,但裝門、裝鎖、拼縫技術不行,為此我請了一個裝門、裝鎖的客師和一個拼縫的客師,彌補我的兩項短板,最后做出的家具特別好、特別受歡迎。當時有位阿姨因為請不到我幫她家打家具還哭了呢。
現在更是抱團打天下的時代,光靠一兩個專家還不夠,最好有十八羅漢相助,使得十八般兵器,又有降龍十八掌的絕技。做事,就是站在專家的肩膀上。幾個專家合在一起,互補合力,核力倍增。
在企業管理上,我發現不稱職的領導都有個通病:認為自己是高管,就什么都懂,是全能冠軍。不是自己強項的事情,也要吹噓。好面子,亂發表意見,不尊重專家,不尊重專業。
做領導的大忌就是以為我是全才!現在再不是單打獨斗、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了,要靠團隊打天下,靠專家贏天下。所以,我們要建立專家檔案,具備找專家的能力。對外,團結、借用社會上、尖端的外部技能,發揮好專家;對內,要團結、發揮、支持專業人才。要多聽,少講話,別不專業也講一大堆。要尊重年輕人、長處,崇尚新思維、新技能,善于發現新專家。對自己要加強核心技能,拓展相關第二技能,自己也要成為第二技能的宏觀專家或專家。
專源
專源,就是專注源頭,追根溯源。就是萬事找本、找規律的源頭文化。就是即時分析、即時聯系的求本主義。
人生就是三件事,一找到事物的本質,二找到事物的規律,三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系,或事物的基因、微因、納因之間互相交叉的聯系,事物之間的聯系就是創新發明。
網絡時代的務實,就在于分析事物,解剖細節,每天多問幾個為什么。因為高速度、信息量大,尤其不能粗看。更要學會從多角度、多剖面觀察事和物,挖掘深層次的規律。分析事物的利和弊,優與缺,因和果。
為什么美國人厲害?就是“求本意識”。為什么他們的電影就有人看?因為他們解剖了觀眾的因,才產生出大片的果:物質文明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人就會空虛,就編出個《2012》;網絡時代出現了,他們就迎合大眾心理,弄出個《阿凡達》。他們抓住了事情的本質,開發出的產品自然大獲成功。所以,創新一定要有源頭文化,要有所創新發明,你就一定要尋根溯源。
當今社會,不乏聰明人。但真正聰明的人,是推崇、制定和實踐方法論的——首先戰略1~2條,其次方案3~5條,再次步驟3~5步。真正聰明的人,是提升分析、總結、提煉的能力。
專源,實際上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事物最根本的因。一直以來,我特別關注人性和消費心理。因為我覺得這是紛紛擾擾的世事背后更本質的東西。
譬如說,品牌的本質是什么?就是在顧客心中有沒有位置。任何在顧客心中沒有位置的品牌,終將從現實中消失,這也意味著品牌背后組織的消失。
所以,組織最有價值的資源,不再是土地與資本,其決定性的地位要讓位于品牌所代表的心智資源。沒有心智資源的牽引,其他所有資源都只是成本。
再譬如,做企業的本質是什么?我的看法是,普天之下,三百六十行,實際上就是個“人心工程”:政治家就是要深得民心;企業家就是籠絡消費者的心;經理人就是凝聚部屬的心。你能贏得多少人心,你的事業就有多大。
消費者的源頭是:好的商品,品牌美譽度,方便,高性價比;做人源頭是:勤勞,孝順,正義,責任,積極;未來社會的源頭是:生態、科技、健康、品位;中國人家庭觀念的源頭是:個人要為家庭做貢獻,光宗耀祖。我的父母就是以“勤勞、正直、儉樸”的精神創業,并把這種精神財富傳之后代,星火燎原。就國家來講,如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14億個夢就匯成了“中國夢”。
要了解西方人,一定要研究基督教文化;在中國,做生意也好,做管理也好,做創新也好,一定要研究“儒道釋”三大文化源頭。聽古典音樂,讀《道德經》。
沒有比人更高的學問,撇開人性、人心,去外部尋求本質,只能是緣木求魚,刻舟求劍。關注源頭、關注本質的人,每次都能成功。
(作者:紅星美凱龍 車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