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智宣子卒,智襄子為政,與韓康子、魏桓子宴于藍臺。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對曰:“不然。《夏書》有之:‘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夫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無乃不可乎!蚋、蟻、蜂、蠆,皆能害人,況君相乎!”弗聽。
可能每個人內心的深處都藏著一個這樣的原始欲望:“普天之下唯我獨尊”,別人必須服從自己才有生存的空間。人類學家的研究也證實,這是推動人類不斷前進的動力之一,不斷通過努力獲得別人的認可,從而獲得重要感,這是人的終極欲望。可能人的悲劇也正在此,歷史反復地向人類闡明了一個道理,當一個人真的很“重要”了以后,如果你一不小心完全追隨了原始的欲望,就有可能會跌入失敗的深淵。
其實智伯瑤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擴張自己的利益,并且客觀現實的存在是,他是晉國四卿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方,而且本人也很有才能。但是,他為了擴大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行動,最終卻使自己陷入了滅頂之災,就是錯誤地使用了方法。從歷史對智伯瑤的描述來看,他是一個迷信和崇尚暴力的人,以為在自己力量的壓力之下,沒有人敢違抗自己。誰一不服,就必須“置之死地”。
《易、坤、文言》里有這樣一段記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其實,智伯瑤最終的結局也并不是一天兩天就迅速造就的,一開始只是表面上根本看不起人家,慢慢過渡到了訛詐,最后變成了搶劫,然后就是失敗。先賢講過”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又講”快意從來沒好”,無不言簡意賅地告誡我們,要學會抵制自己身上產生的一些想法,尤其是可能令自己很愉快,很順心,很有重要感的想法。這樣的事情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如果放縱的話,終將鑄成大的過失。歷史如鏡,人通過閱讀歷史,是可以看到自己到底走在一條什么樣的路上。看歷史的時候,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嘲笑失敗者,而是應該總結他人的教訓,確定自己的方針。
記得當年參加工作時,領導曾經跟我講了一些他看到的感想。當時快到一個節日了,有大量的供應商開始到商場來進行促銷,每天很多人一臉陪笑地進辦公室,特別和氣。領導特別地囑咐了我,以后遇到節日的時候一定要和供應商好好配合,千萬不能產生趁機顯示顯示威力的想法,大家合作,以后有可能我們還需要別人的幫助。現在想想,真是金玉良言。自己做過的一些企業,非常成功的無一例外地都有對供應商非常好的服務意識,各家企業在豐富的實踐當中踐行的路線,有很多地方是相似的。
“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這句話對個人也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古代的一些有覺悟的貴族,對于蚋、蟻、蜂、蠆這樣的小物都不會怠慢。更何況一個真正能尊重人的人,必然也會獲得別人的尊重。我還開小店的時候,有個修自行車兼收廢品的鄰居,知道我愛看書,每次收到別人賣的書,都會讓我去看看有沒有需要看的,我有機會接觸到了蒙學,使我對以前呲之以鼻的中華蒙學的看法有了改變。他還給我講解了不少他們那個行業里的故事,令我拓展了很大的視野,深切地體會了隔行如隔山這句話。我的一些同事,在我不在店里時,也能很好的完成我領導的要求,使我的領導表揚了我好幾次。這都是尊重的力量帶來的。
“尊人以自尊”,別人發自內心的支持與表面上的服軟在根本上是不同的,給我們帶來的東西自然也很不一樣。如果說人都是有一點自私的天性,但是完成私心的方式不同,也就決定了結果不同。
nl811218- 該帖于 2013/6/1 9:2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