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困境的并非Tesco一家。不久前,沃爾瑪中國高級副總裁王培和大賣場采購部干貨及快速消費品副總裁馮軼兩大高管離職,引發業內猜想;而家樂福公布的2012年第四季度及2012年全年財務公告顯示,該集團去年全年銷售收入為865.58億歐元,同比僅增長1%,跌至七年以來的最低谷。
三大外資零售巨頭同時遭遇“狀況”,這也是外資零售商進入中國十多年以來首度出現。究其根本原因,是外資零售商在渠道下沉時,與本土的區域零售商發生激烈競爭,遭遇區域零售商的集體阻擊。
經過數年發展,本土超市與外資競爭過程中逐步壯大了實力,形成了在某一區域的強勢地位。Tesco青島四方店被當地的利群集團所打敗,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再比如,物美在北京、華潤萬家在深圳、蘇果超市在南京、永輝超市在福建、步步高超市在湖南、家家悅超市在山東,上述本土企業在當地的市場占有率和經營能力超過了沃爾瑪、家樂福、Tesco等外資超市。
“全國擴張的外資超市在區域市場大有被包圍,分而抗之的趨勢。”上海尚益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春才對記者表示。
隨著本土零售商的崛起,本土企業靈活多變、善于創新的戰術給外資企業以強有力的打擊。相比之下,外資企業在創新上的保守給本土企業帶來更多機會。
“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外資零售巨頭的壓力迫使本土企業不斷學習、提高以及創新,迅速縮小了與外資零售商之間的差距。同時也可以看到,外資零售巨頭有其固定的管理模式和行事作風,它們對國外成功經驗的"固守"和堅持給中國零售商帶來了機會。這幾年本土零售企業成長很快,也許在體量上與外資還有差距,但我相信在未來的十年,兩者的差距會越來越小,本土企業甚至反超外資。”湖南步步高商業集團董事長王填表示。
另一方,盡管進入中國十多年了,外資零售商面對區域型的本土零售商時依然會遇到本土化的難題。
外資本土化難題不僅僅是對當地市場的熟悉和消費者習慣的把握,更有供應鏈本土化的難題。比如,某外資零售商看好某商品向區域代理商訂貨時,當地與該供應商合作多年的零售商就會從中干預。這與中國目前商品流通體系有關,層層代理的模式使得有如此龐大采購額的沃爾瑪也無法做到在全國范圍內獲得所有商品的廠家直供,從而使它的規模優勢無法體現。因此,外資零售商到了三四線城市,必須要與當地的供貨商合作,這就是供應鏈的本土化。
在胡春才看來,上述難題不僅是外資企業遇到的問題,任何跨區域經營的零售企業涉足其他區域時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盡管沃爾瑪作為世界500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到了區域市場后,其門店銷售額最多幾億元,跟當地年銷售額具有十幾億元甚至幾十億元的企業相比,孰輕孰重,供應商自然心知肚明。
(中國經營報 趙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