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其首次定向發股募資已經過去了21年,但是由于歷史原因,身為山東省第二大零售商的利群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利群集團”)始終沒有完成IPO上市計劃。
這一現狀在今年5月29日迎來破冰。利群集團旗下控股子公司青島利群百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利群百貨”)發布公告宣布,將接受中信證券的上市輔導,邁開了上市的第一步。
作為區域零售的利群能否順利到達上市路的終點,成功完成IPO尚屬未知,但是百貨業“利潤率下滑”、“二房東”的詬病,讓人們不免擔心利群百貨的持續盈利與后續發展潛力。
曲線救“國”
早在1992年12月,利群集團在青島地方證券市場掛牌交易,定向募集股份,完成后股份2440萬股,注冊資本2440萬元。
不過,當年賴以成功的發股“壯舉”,已經成為利群集團日后上市無法繞開的死結。1998年地方證券市場清理整頓之后,成為未上市公眾公司(通稱為“權證公司”),徘徊在股市之外。
利群百貨董事會秘書張兵告訴記者,上市一直是利群集團這個權證公司的夙愿,但主要是“因為股權太分散以及多元化發展下涉及產業較廣,不太符合主營業務集中的審核理念。”
于是,利群不得不采取曲線救國的方式,將旗下的百貨與物流打包,組建利群百貨,沖擊IPO。
利群百貨成立于1998年,主體是利群集團第二個百貨店長江商廈。為了上市路,利群集團對利群百貨逐步進行了“改造”。
2011年,利群集團將全資子公司利群集團前海購物廣場有限公司100%股權、城陽購物廣場等10家公司部分股權出售給利群百貨;收購德源泰置業公司等11家公司的部分股權,受讓方依舊是利群百貨;之后,又以換股形式收購福興祥物流股份公司全部股份及利群商廈有限公司90%股份。
2011年底,高盛投資逾3億元購入利群百貨5500萬股,成為其戰略投資者。
隨著這些資產的一一注入,利群百貨完成了的資產整合,股權日益清晰。
如今,利群集團持有利群百貨近30%股份,是大股東,高盛持有5500萬股,約占8%,個人股約占50%,其余為其他法人股東。
這樣,一個以百貨零售為主,批發物流為輔的零售集團浮出水面,準備迎接證監會的考察。
破冰遇到寒冰
在利群百貨終于迎來上市破冰之喜時,零售業與證監會的寒冰又讓人對于利群百貨的上市路有了幾分擔心。
“利群上市選的時機并不好。”業內人士這樣評價道。
從2012年開始,零售業就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銷售額、利潤率雙雙下滑,人力、租金成本又紛紛上漲,各家商超都在盈利與虧損之間掙扎。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81家大中型百貨零售企業2012年的銷售總額為2282.7億元,同比僅增長8.92%,利潤總額同比下降6.14%。
與2006年至2011年百貨行業銷售收入年平均16.5%的增長率相比,下降勢頭明顯。
另一方面,自去年IPO暫停以來,很多企業的上市路變得遙遙無期。近日,被稱為IPO“史上最嚴財務核查”第二輪抽查將于6月初啟動。
數據顯示,5月31日之前,已有200多家企業終止審查,撤單企業總數已達到去年全年撤單企業總數64家的三倍以上。
其中,在這之前已經遞交了申請的北京本土零售企業京客隆,就已經撤回發行A股的申請。
對此,張兵表示,公司的股權結構和資產業務整合等準備工作已經完成,現在邁出這一步可謂水到渠成,并不會因為外界環境的影響而改變,爭取年內上市。
張兵的估計并不是沒有根據,按照證監會的規定的輔導期最短為三個月,最快利群百貨就可在9月將審核材料上報證監會審核。
但是,已經封閉半年多的IPO,到那時是否會放開還是未知之數。
面對這樣的不利局面,利群百貨方面表示了良好的心態。張兵透露說,有了上市的目標將更好地推動利群百貨向著更加專業、現代化公司管理改進。即使失敗,也為公司的管理與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另外,據張兵介紹,2012年利群百貨銷售額達到120億,連續三年保持銷售額、利潤率10%以上的增長,也讓利群百貨對于未來充滿信心。
持續盈利待考
在青島扎根多年的利群百貨,此時的上市動作似乎在傳遞著規�;瘮U張的信號。事實上,盤踞青島多年的利群百貨,并沒有取得在山東市場的絕對優勢。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2年中國連鎖百強榜顯示,山東零售大佬銀座股份銷售額達到320億,近幾年發展勢頭不錯的煙臺振華百貨銷售額也達到190億,雖然利群集團銷售額達到213億,但是利群百貨合并計算之后的120億仍然不能與之相比。
對此,手握品牌代理與自有物業兩張牌的利群百貨似乎很自信。
利群百貨通過與品牌商展開代理合作,砍掉中間商,保證自己的利潤率。
張兵向記者透露,目前利群旗下超市的產品95%以上的產品是自己的代理,家電基本是自營,百貨中服飾品牌代理則占到了50%,有些品牌甚至拿到了山東省的總代理。這就保證了供應鏈的暢通,擰掉了其中的多余水分,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門店開業招商難的問題。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認為,利群集團能很好地將零售模塊和產品區域品牌推廣結合起來,企業與品牌商相互補充,不僅賺了產品銷售方面的利潤,也獲得了品牌商給各地代理商推廣上的利潤分成。
而自有物業是利群百貨的另一張關鍵牌。據介紹,目前利群百貨旗下自有物業占比超過50%。這讓利群從容應對房租高漲的難題,同時物業本身作為固定資產也在不斷增值。
然而,這兩張牌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
北京暉邑零售商管理咨詢公司首席咨詢師劉暉表示,代理自營產生庫存需要大量的周轉資金,而自持物業也需要大量資金,就會容易讓現金流出現問題。
此外,利群引以為傲的代理自營模式,在當下也面臨著諸多考驗。
賴陽表示,一旦代理的品牌成熟了,品牌商很有可能將區域代理權收回自己控制,百貨最終面臨“為他人做嫁衣”的尷尬境地。
接近利群百貨的相關人士透露,利群百貨帶來的品牌數遠沒有達到絕對優勢,且品牌層次也有待提升。
而區域百貨利群在本土做得很好,能否做好跨區域這道題還是個問號。
正如賴陽所說,一旦走出山東,利群百貨的品牌代理權就要重新爭取。因為目前各大品牌的代理權一般都是按省劃分的,而在其他省份,利群想要取得代理權遠沒有在家門口這么容易。
同時,地理位置上分析,利群要走出去無非是就近考慮江蘇、河北,劉暉指出,江蘇是金鷹的大本營,萬達、大洋等也發展迅速;河北商業整體較弱,且銀座已搶先占領優勢地盤,這對于利群來說都是不利的方面。
不管怎樣,利群百貨已經在行動。據了解,利群百貨首個省外的棋子落在了江蘇南京,力爭2015年開業。
強敵環繞的南京將成為利群百貨跨區域的第一個戰場,不論上市與否,這都將是檢驗其實力的試金石。
(中華合作時報·超市周刊 記者 陳紅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