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評論:互聯網的興起可謂火了電商坑了實體。電商不僅能及時的跟蹤市場行情變化,捕捉客戶需求,迅速做出反應,并且省去租金、人力等成本后保證了足夠的價格優勢。去年年底阿里對外公布,大淘寶交易額已突破1萬億,業界關于電商與傳統零售之間的變革、取代、融合之爭甚囂塵上。曾經認為令電商“棘手”物流配送問題,隨著馬云掌舵“菜鳥”物流,宣稱“菜鳥”時代所有網購24小時必達,也意味著不久的將來,傳統面對電商又少了一道屏障。面對即將進入菜鳥速度下的電商,傳統服裝企業該思考生存的問題了?
聯商論壇網友“rifhhd”提出一個觀點,認為統的服飾可以突破到歐美的部分市場去。理由如下(略有修改):
第一,歐美市場客群的理念不同,他們希望有社交,有更多的展現自己的空間,對于品牌的要求會更高,更像線下體驗;
第二,歐美的車輛保有度高,所以他們商圈范圍會更廣,輻射的區域會更大;
第三,在不考慮關稅的情況下,國內對歐美最大的優勢就是價格。在國內價格偏高的產品在國外只能是中低檔產品,那么是否可以設想,在歐美申請商標——注冊外貿公司——服裝從國內進——放高價格。
策略是否可行,還有待論證,但至少在swot的項目上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畢竟國外的電商沒有國內那么瘋狂,還有歐美人品牌意識。讓中國更多的服裝品牌有機會,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另:作者認為江南布衣在國外的失敗是因為過于小眾。)
編輯注:面對電商的沖擊,把實體店的生意做到國外的策略類似于傳統企業加緊二三線城市布局,其共同點是認為,那里的電商還沒那么瘋狂,那里的消費群體消費理念還不同。短期內或能解決問題,但是從長期看,這似乎也只是一個“過度性”的策略。因為,除了已經在消費者心中形成奢侈品印象的品牌,價格總是消費者最在意的東西。只要有價格優勢,電商總會蔓延到那里,消費理念總會被驅動著轉變。
筆者認為,傳統服裝企業首先要轉變一個觀念,電商不只是企業消化庫存的渠道,重新梳理整合線上線下零售渠道才是最重要的。也不必看衰傳統品牌,畢竟大都有著十幾年的品牌積累,已經取得一定口碑,消費者認知度較高,認知人群范圍較寬,并且有線下實物可作參考。目前傳統品牌服飾正猶如在掉頭的戰艦,一旦找好方向,前進的速度將會是驚人的。
(聯商網 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