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街走紅
藍光地產今年4月中旬推出的COCO紅街系,讓商業內街這種市場細分大背景下的第三代商業產品迅速成為行業焦點話題,并引爆商業地產今年第一輪熱度。藍光早期的商業內街如藍色加勒比、金色夏威夷、耍都已被奉為經典,全新的COCO紅街、優品天地和鷺島步行街已被投資者和重要商家迅速鎖定。市場對“內街走紅”的認可,可從成都商報舉辦的“崛起的第三代商業地產---商業內街”的人氣爆棚窺見一斑。論壇預計150人,實到300人,開發商、商家、投資者積極溝通、尋找商機,讓專家提出的“內街發展空間很大”有了形象認知。
在經歷了社區底商大熱、城市綜合體井噴兩個商業機會后,商業內街以適度的面積集兩者的均好性,大有趕超前兩者的勢頭。各大房企、知名大盤均在去年或今年陸續推出開放式的商業內街,都實現了“名利雙收”---在贏得投資者青睞的同時,還樹立了商業物業品牌。
商業內街受歡迎 爆發式增長
商業內街呈爆發式增長,無外乎是因為產品收到了市場的高度歡迎。2011年龍湖時代天街一批次商鋪推出,當天內街銷售額達到6個多億;去年9月、10月,和黃新街里相繼推出第一街和第三街,都在一小時內清盤,內街銷售單價在每平方米6萬元左右,最高成交單價達到11萬元;華潤二十四城、翡翠城在去年相繼推出商業內街產品,單價在3萬元以上的產品一經面世就被哄搶,其中翡翠金街推出一批次36套商鋪,當天就認購31套。
而藍光地產瞄準商業內街的可觀前景,直接體現在今年4月中旬推出COCO紅街系。COCO蜜城紅街、COCO時代紅街、COCO金沙紅街、COCO錦繡紅街四街齊發,一經亮相就成為成都商業地產舉重若輕的商業項目。
生活方式改變催生新商業模式
在十年里,成都市民的消費方式經過了多次改變,從最早逛夜市到集中于鹽市口、春熙路的購物商場,再到私家車普及后周末攜家人開車到某個綜合體購物、吃飯。而如今隨著軌道交通、快速干道連通城市的各個角落,交通方式多元化發展,早期當街的街鋪已經成為過去式。隨著城市交通的立體化,使用車的家庭越來越多,從春熙路逛街到東大街的主城區商業街集中式消費習慣已經被打破,而以社區為商業主戰場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城市高速運轉帶來的消費方式會呈現出兩個方向:一是大多數的家庭會選擇在某個綜合體一站式購物消費體驗,二是在所在社區的生活消費需求。”資深商業投資人士黃海告訴成都商報記者,集中商圈和商業內街分別滿足了市民的不同需求,商業的發展定位也更加精準化,當臨街商鋪的投資熱潮冷卻時,商業內街卻剛剛新起。
后市影響面積段、性價比符合投資客預期
“市面上在售的商業內街大多會定義為特色風情商業街,按開發商規劃意向,其在業態組合上相互搭配,涵蓋餐飲、娛樂、休閑、小宗商品購物等多種業態。”新港地產董事長張紅兵認為,如果這樣的商業內街可輻射周圍3公里范圍內的居住群體,而這之間沒有同類似產品形成競爭,其必將成為市民最近、最方便的消費場地。
據記者調查,市面上在售商業內街價格約在3~6萬元/平米不等,相比動輒8~10萬元/平米的當街商鋪,性價比和潛在升值空間更明顯。但有業內人士表示,現在投資商業內街,雖說是進入全新的商業轉型期,甚至很容易踩到價格的起始點,但大多內街處于在開發的新興區域,因此需要周密的調查和考量周邊的居住情況、居民消費水平。
(來源: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