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梁行的一項統計顯示,北京購物中心的租戶中,餐飲業的占比已經升至18%,對租金貢獻最大的服裝業態下降至34%。由于餐飲店成為人氣最旺的地方,購物中心開始向“吃貨們”投降,加大餐飲業太的比例,35%以上的餐飲占比甚至成為購物中心常態。
“購物中心是吃出來的”在現階段成為至理名言。戴德梁行中國區商業顧問部主管甄仕奇說,“餐飲類業態對于購物中心來說,地位越來越重要。購物中心的餐飲業態已經從滿足最基本的飲食需求,向‘吃好’、吃出品位升級。”
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北京購物中心的總存量已經增至662.84萬平米,購物中心的空置率相應上升至14.41%。在購物中心大規模向郊區擴張的同時,體驗式的業態成為盤活整座購物中心的關鍵因素。
“前幾年萬達廣場、大悅城這樣成熟的商業項目中,餐飲比例達到30-35%還被稱為特色,現在的市場環境中,開業期餐飲業態比例達到35%已成為常態。尤其是地處城市新興區域的購物中心項目。”甄仕奇表示。
餐飲業態對購物中心的好處不言而喻。在很多新開業的商場里,餐飲店總是最先火起來的部分,因此餐飲店被用來縮短商業培養期。一些購物中心也用餐飲業太帶動了商場頂層等通常是商業非活躍區域。此外餐飲業態也是無法被電商取代的部分。
餐飲業態不斷增加的另一個原因是購物中心的規模越來越大。在北京10萬平米以上的購物中心已經比比皆是。
據高緯環球統計,今年上半年,零售商在中國的擴張速度中,餐飲業增長19.6%,次于快時尚、奢侈品和大型超市,但增速加快。
近期,甚至有老牌百貨企業也調整業態比例,增加餐飲和休閑娛樂業態的面積,形成“百貨商場購物中心化”的現象。
不過,在傳統模式中,由于餐飲店的租金較低,且裝潢、設備、人員成本相對較高,對購物中心的利潤貢獻是其弱項。
據悉,為了充分利用餐飲業態,已經購物中心將餐飲業態與電影院、休閑娛樂等業態配合放置,以此來提高餐飲店的租金水平。或者設計直通餐飲層的飛天梯、獨立門廳等。另外也有一些創新舉措,比如服飾店中置入餐飲,進行跨界整合,來提高人氣。
(來源:網易房產 作者:房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