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業地產聯盟發布的數據顯示,據統計,截至4月30日,成都全市的商業綜合體數量達122個,2012年已建成的城市綜合體達1000萬平方米,而2013年到2015年,將還有幾十家城市綜合體陸續亮相成都,成都在建購物中心位列全國各大城市第一。龐大的供應量引發了市場對成都綜合體過剩的擔憂。
“泡沫論”的根源在于大批量的綜合體入市,無論是業態組合還是商家構成似乎都是一個模子,進而引發了對同質化競爭的擔憂,而新興綜合體如何避免同質化,走出自己特色的路線保持商業持續繁榮,成都開發商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其中,不少以公園綜合體的形式及體驗式商業為核心的業態組合頻頻亮相市場。
百貨加主力店 千篇一律傳統綜合體同質化嚴重
傳統“城市綜合體”是將城市中的商業、辦公、居住、旅店、展覽、餐飲、會議、文娛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間的三項以上進行組合,并在各部分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動關系,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的綜合體。這種綜合體內部各種業態相互借力價值進行提升,并產生溢價空間,由于綜合體能產生大量稅收,所以地方政府也歡迎綜合體項目的開建,由此導致了整個城市綜合體遍地開花的現象。
綜合體大量出現的背后是同一種模式的不斷重復復制。“百貨加主力店,餐飲配電影院。綜合體開發業態基本上都是同樣的模式。甚至連招商的品牌也嚴重的重合,千篇一律。”一位業內專家這樣評論道。
居住、購物、上班、休閑幾種生活軌跡融于同一空間
有鑒于綜合體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各種新建設的項目開始多種形式的探索。近期,成都首例公園綜合體在市場上亮相,立即引發了強烈關注。那么公園綜合體是什么?與傳統綜合體相比具有哪些優勢呢?
公園綜合體是以體驗式購物為內核打造的購物公園形式,并結合綜合體的其他業態,例如寫字樓、購物中心、住宅等構成了一站式生活空間。
“公園綜合體是依托“體驗式商業”為內核打造的一站式生活空間,以體驗式購物公園的形態為中心。所謂‘體驗式商業’,是區別于傳統商業的以零售為主的業態組合形式,更注重消費者的參與、體驗和感受,對空間和環境的要求也更高。”中水電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園綜合體將居住、購物、上班、休閑全部融為一體,將一個人的幾種生活軌跡在一個空間、一個項目來解決,不但是綜合體,還綜合人的美好享受!不僅僅是體驗式商業中心,不是讓人停留多少時間,而是讓人就生活其中,所以我們提出了成都人早該如此生活的概念!”有一組數字最能夠說明傳統商業與體驗式商業的本質區別:以百貨為代表的傳統商業,其零售類業態的占比能達到70%-80%,是商業體中的絕對主導;而在“體驗式購物中心”中,以休閑娛樂、兒童教育等業態為代表的體驗式業態,在購物中心中的占比可達到20%-30%甚至更高。
可以預見,隨著大量的綜合體入市,后續以公園綜合體形態呈現的項目越來越多,以“體驗式商業”為核心突破傳統綜合體的業態束縛,未嘗不是激烈競爭環境中的一條變革之路。
(來源:華西都市報 記者:馬治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