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69閣”坐落于原蘇州第二制藥廠(現蘇州二葉制藥有限公司)的老廠房內。作為姑蘇區目前最大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姑蘇·69閣”定位于集傳統工藝文化與時尚創意文化于一體,具有文化展示、創意行業、時尚發布等功能的綜合型文化產業園,依托古胥門為核心的環古城河風貌帶,將成為姑蘇區、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內的地標性文化產業集聚地。
原先的老廠房現在成了文化創意產業園
2011年,隨著老城區“退二進三”,蘇州二葉制藥有限公司遷往相城區。如何使廢棄的老廠房重新煥發生機?有著改造上海第四制藥廠成功經驗的復星集團伸出了“橄欖枝”。雙方很快達成合作協議,改造以原上海第四制藥廠舊廠房改造而成的四季廣場為模板,盡可能保留了蘇州二葉制藥廠內煙囪廣場、鋼罐塔樓等工業文化元素,重新配套電纜、消防、智能等系統,再結合環古城河風貌帶分設功能區,老廠房由此轉身成為充滿懷舊氣息和時尚元素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具有濃郁工業建筑風格的老廠房、老倉庫,將完全得以保留,通過增添時尚因素依照國際流行的LOFT風格,變成了充滿懷舊氣息和時尚元素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據了解,整個項目將打造成為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沿盤胥路商業街、以中式建筑風格+現代辦公模式的中部辦公區。開業以來產業園的出租率已經超過50%。許多入駐企業正在加快進度進行裝修。除了外立面統一翻修外,辦公空間都是毛坯,為進駐企業自行進行設計提供最大便利,可以發揮想象隨意裝修成自己喜歡的風格。
姑蘇區文商旅局產業發展處副處長王曉軍告訴記者,姑蘇區運用轄區內特有的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姑蘇·69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大亮點,將成為蘇州中心城區集觀光、餐飲、娛樂、休閑、創意產業于一體的文化產業商圈。
20家文創園
遍布古城區
據王曉軍介紹,為了給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姑蘇區設立了文化旅游產業引導資金,制定了14項文化產業扶持政策并納入全區《關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強對產業園(基地)、成熟型企業、文化創意及旅游產業研發項目等的扶持和引導; 同時鼓勵建設一批有規模、有特色、有效益、有影響的區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各項措施的實施,使得姑蘇區支持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政策環境不斷得以優化,得益于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姑蘇區內的20家文化創意產業園正逐步成為古城區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今年以來,區文商旅局不斷推進文化產業載體的建設,努力做好盤活存量和做優增量兩篇文章,助推各類文化載體的提檔升級。全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數量猛增至20家,其中婚慶文化創意產業園、容創意產業園、滄浪文化產業街區(文廟古玩市場)、江南文化創意產業園、山塘歷史文化街區等5家獲評市級以上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江南文化創意設計產業園積極打造“九個中心,一個沙龍”的公共服務平臺,進一步提升載體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博濟·江南智造文化創意科技園項目穩步推進,目前簽約企業已達40余家,入駐率近40%;“姑蘇·69閣”文化創意產業園、蘇大·平江科技園(大學生文化創意產業園)全面開園,招商工作順利開展。
文化產業將成
轉型“發動機”
區文商旅局產業發展處處長呂俊認為,現存的文化產業集聚區大多為自發性建設集聚區,缺乏整體規劃支撐。此外,文化產業集聚區的模式也亟待創新。“房東”及“二房東”模式雖然操作簡單,投資回報快,但存在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規劃指導、缺乏專業化人才經營運作等問題。單純文化創意類企業由于缺少獨特產品及技術支持,效益產出不穩定、產出量不大,一些文化產業集聚區在發展過程中缺乏核心企業的有力支撐,多元化效益增值渠道不多,導致效益產出過慢。
“文化產業集聚發展是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的重要評價標準,以集聚帶動規模,以規模促成合力,才能真正使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呂俊說,因此,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區文商旅局要把握集聚發展的規律,比如集聚區概念的界定、運作模式如何實質化創新、思想理念如何深度更新、如何保持發展生命力、形成競爭力等。同時要做到量質并舉,在形成規模效應的基礎上,注重內容建設,關注規模化、品質化、產業化、特色化、融合化的發展趨勢,發揮產業鏈的紐帶作用,努力將文化產業打造成古城區經濟轉型升級的“發動機”。
(來源:姑蘇晚報)
附件下載區: 鼠標左鍵單擊文件進行下載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