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東路163地塊項目順利推進
上海傳統零售業正在發生改變,越是中心城區的商業,越是受到同質化、容積率、停車位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張衡年/攝影
新世界大丸百貨將實現“三個3”的目標,即用3年的時間精心打造,確保其30年經營領先不落后,鑄造上海外灘建筑300年經典。
上海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家平前日在主題為“零售業的創新與發展”的2013上海零售商大會暨購物節總結會議的主題發言中表示,新世界股份到2015年將形成西有“新世界城”、東有“新世界大丸百貨”,東西呼應、定位互補、輻射中心城區的格局,力爭把新世界股份建設成為上海及全國一流的精品百貨企業。
新世界目標是精品百貨
新世界未來的戰略目標是力爭把新世界建設成為上海及全國一流的精品百貨。近年來,一面致力于把新世界城打造成為“精品時尚新世界”,一面全力建造中國一流的精品百貨——新世界大丸百貨。
據悉,新世界大丸百貨將建造在南京東路163項目中,該項目是新黃浦區十大重點商業商務建設項目之一,位于東至江西中路,南至南京東路,西至河南中路,北至天津路的范圍內,出讓面積為1.37093萬平方米。據了解,新世界大丸百貨將于2015年初建成開業。
徐家平透露,新世界大丸百貨將實現“三個3”的目標,即用3年的時間精心打造,確保其30年經營領先不落后,鑄造上海外灘建筑300年經典。“當前,我們正在全力開展‘新世界大丸百貨’的定位、布局、設計、招商等工作。我們將重點做強做精‘食品、飾品、包袋、鐘表、鞋類、女裝’七個大類,實現4、3、2、1的品牌結構,即國際知名品牌占40%、國際一般品牌占30%、港澳臺品牌占20%、內地知名品牌占10%。力爭‘新世界大丸百貨’在2014年底,確保2015年初能夠建成開業,屆時西有大眾的高端‘新世界城’,東有高端的大眾‘新世界大丸百貨’,將形成東西呼應、定位互補、輻射中心城區的格局。”
未來,新世界將實現線上與線下的融合,用線上營銷和線上購買來帶動線下經營和線下消費,做到新世界實體商城、網上商城、手機商城的三店合璧、三輪驅動、三城聯動,有效地共生共存、互補發展。“新世界將抓住機遇,充分發揮上市公司的平臺優勢,通過收購、兼并、擴資、融資、投資等市場化手段,加速‘造血’,實現資本運作的新跨越。”
“十大轉變”提升競爭力
今年,上海零售業遭遇了近年來的最低增速,南京路和徐家匯等一些著名商業街區也難掩頹勢,傳統百貨業經歷了10年黃金期后,正面臨著各種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徐家平在會上表示,近來,隨著超大型商業房地產項目和城市綜合體的陸續開業,隨著電子商務對實體零售業的蠶食,上海傳統零售業的格局正在悄悄地發生著改變。越是中心城區的商業,越是受到同質化、容積率、停車位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傳統百貨逐漸失去了地利、價格、商品等優勢。
徐家平表示,實體店不想成為網店的“試衣間”,就必須要有足夠強大的磁場來吸引住不同年齡層次的消費者。要更好地運用信息技術,增強實體店的實力。要讓消費者停留下來體驗生活而不是單純的購物,這正是抗衡網購的有力殺手锏。
徐家平認為,新世界一直把轉型發展作為企業發展的第一要務,通過“十大轉變”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即經營理念由商品銷售型向商品銷售服務型轉變;營銷思路由市場趨動型向趨動市場型轉變;經營定位由中老年為主向現代家庭和年輕人為主轉變;商品品質由大眾型向大眾高端型轉變;功能格局由銷品茂型向生活茂型轉變;消費交易方式由傳統支付型向網絡便捷型轉變;促銷方式由單一價格型向商旅文聯動型轉變;效益模式由數量廉價型向品牌品質型轉變;戰略定位由單一百貨型向百貨業特強、多業并舉型轉變;運營模式由商品經營型向商品、資產、資本綜合運作型轉變。
[ 背景資料 ]
163項目最初由蘇寧地產奪得
南京東路163項目地處市中心繁華商圈,2007年一經推出便受到了眾多地產巨頭的追逐。經過多輪激烈競爭,蘇寧地產最終以44.04億元的總價拿下這個地塊,樓面價達到6.7萬元/平方米。
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蘇寧地產無力開發該項目并解除了原南京東路163地塊的土地出讓合同。直到2010年2月上海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與上海新黃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34.1億元拍得了這一地塊,出讓價格相比2007年縮水近三成。
經過幾輪增資,目前163地塊的項目公司上海新南東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金已經達到16.5億元人民幣。據透露,增資有利于新世界全力以赴做好頂級百貨國際招商,有利于增強國有資本控制力,發揮黃浦區國資的集約優勢。
據業內人士分析,目前開發商做商業地產最關鍵的兩點就是資金和運營經驗,從這兩方面來看,南京東路163項目有黃浦區國資和新世界作堅實的后盾,資金方面的壓力不會太大;而新世界在商業地產的招商、運營方面有一定經驗,163項目的招商定位也是以高端品牌為主,未來的成長前景非常看好。受此影響,未來南京東路的商業檔次也將逐步豐滿,從中端至高端的立體式覆蓋將進一步提升人流的凝聚力,穩穩把持上海最繁榮商業區的位置。
(上海商報記者 葉堯)